首页汉语字典蠡字的解释
蠡

拼音 注音ㄌ一ˇ
部首虫部 总笔画21画 结构上下
五笔XEJJ 五行 统一码8821
笔顺フフ一ノフノノノ丶丨フ一丨一丶丨フ一丨一丶
名称撇折、横撇/横钩、横、撇、弯钩、撇、撇、撇、捺、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横、竖、横、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lǐ(ㄌ一ˇ)

⒈  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异体字

  • ?
  • ?
  • ?
  • ?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wood-boring insect; bore into wood

最读网蠡字讲解

“蠡”字的语文讲解 “蠡”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汉字,在古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形声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蠡”字由“虫”和“蠡”两部分组成。“虫”作为首笔,提示我们这个字与昆虫或爬行动物有关。而“蠡”则作为声符,为整个字增添了独特的音韵美。当“蠡”读作lǐ时,它通常表示贝壳、珠子等意思,这与“虫”结合在一起,便指向了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软体动物——蚌或贝壳类生物。 在词义上,“蠡”也有着多样的解释。《说文解字》中提到:“蠡,蚌也。”此外,“蠡”还可以表示“用绳索钓人”的意思,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以及《汉书·贾谊传》中的“谊既失志于汉,上书谏帝,上深纳焉,乃下诏曰:‘盖闻善贬恶,义之通也。其意常欲有益于天下,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此四者臣之愿也。往者,齐桓公与管仲射钩,而谋不终;齐桓公与鲍叔牙谋齐,而功未成;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而报吴于句践,越因败吴于夫差。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则四君皆不能知所以得,故不能成就其业。夫差虽贤,固能事,故不能成功。至于齐桓公之霸,管仲之智,皆舍本而逐末,故不能固其国。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这里的“蠡”就是指用绳索钓人的工具,象征着一种手段或策略。 此外,“蠡”在古代还常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状态。比如,《淮南子·氾论训》中的“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这里的“人心”可以理解为人心向背,而“蠡”则可以看作是这种人心的一种象征。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这里的“好蔽美而嫉妒”可以看作是一种被世俗所遮蔽的“蠡”,即一种追求美好但又被现实所困扰的心态。 在历史文化中,“蠡”字还与一些历史人物紧密相连。比如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最终成功复仇并灭吴雪耻。他的故事中,“蠡”字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策略。 综上所述,“蠡”字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形声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和理解“蠡”字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蠡


※ 蠡的意思、基本解释,蠡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瓠瓢,用葫芦做的瓢 [calabash shell serving as dipper]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2) 又如: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见(喻肤浅的见识);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3) 另见 lǐ;luó

基本词义

〈动〉

虫蛀木 [eat;insect eats a wood]。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

蠡,虫啮木中也。——《说文》。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以追蠡。——《孟子》

词性变化

(1) ——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蠡县(在河北省中部);蠡湖(在江苏无锡市东南)

(2) 另见 lí;luó

基本词义

luó

〈名〉

(1) 通“蠃”。蜾蠃 [eumenid]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汉· 班昭《东征赋》。注:“蠡与蠃古字通。”

(2) 另见 lí;lǐ

康熙字典

蠡【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古文〕??《唐韻》盧啓切《集韻》里弟切,?音禮。《說文》蟲齧木中也。

彭蠡,澤名。《書·禹貢》東匯澤爲彭蠡。《註》彭蠡,在揚州之西界。

鄰知切,音離。《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

《韻會》憐題切,音黎。瓠瓢也。《前漢·東方朔傳》以蠡測海。

《唐韻古音》落戈切,音騾。義同。

《玉篇》蠡蠡,行列貌。《劉向·九歎》登長陵而四望兮,覽芷圃之蠡蠡。

山名。《揚雄·長楊賦》燒熐蠡。《註》熐蠡,山名。

人名。《晉書·姚弘載記》姚墨蠡。《宋書·桂陽王休範傳》杜墨蠡。

與螺通。《類篇》蚌屬。聖人法蠡蚌,而閉戸見文子。

《集韻》魯果切,音裸。瘯蠡,皮肥。一曰疥病。《左傳·桓六年》謂其不疾瘯蠡也。

《集韻》力至切,音利。蟲名。

郞計切,音麗。《揚子·方言》參、蠡,分也。《郭註》謂分割也。齊曰參,楚曰蠡。亦作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蠡【卷十三】【䖵部】

蟲齧木中也。从䖵彖聲。?,古文。盧啓切〖注〗?,亦古文。

说文解字注

(蠡)蟲齧木中也。此非蟲名。乃謂螙之食木曰蠡也。朱子注孟子曰蠡者齧木蟲、則誤矣。蠡之言剺也。如刀之剺物。蠡叚借之用極多。或借爲蠃蚌字。或借爲瓢?字。楚辭。覽芷圃之蠡蠡。又借爲禾黍離離字。孟子曰。以追蠡。趙注曰。追、鐘鈕也。鈕擘齧處深矣。蠡蠡、欲絕之皃。此又以蠡同離、同劙。方言曰。劙、解也。又曰。蠡、分也。皆其義也。不知叚借之恉、乃云鐘鈕如蟲齧而欲絕。是株守許書之辭。而未能通許書之意矣。从䖵。彖聲。彖見?部。讀若弛。非通貫切之彖也。此久誤。今正篆文倂說解。盧啟切。十六部。

?)古文。按此古文與篆不別。疑古文从豕。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