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蛞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蛞
⒈ 〔蛞蝓〕软体动物,身体像蜗牛,但没有壳,吃蔬菜或瓜果的叶子,对农作物有害。亦称“蜒蚰”;俗称“鼻涕虫”。
⒉ 〔蛞蝼〕古书上指“蝼蛄”。
English
snail; slug, mole cricket
最读网蛞字讲解
“蝮”字的语文讲解
“蝮”是一个形声字,其构造既包含了形旁,也包含了声旁。下面,我将详细讲解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字形结构
“蝮”字由“虫”和“吴”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虫”作为形旁,表明这个字与昆虫或爬行动物有关。而“吴”则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二、读音与字义
1. 读音:“蝮”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fù,也可以读作huá。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还可以读作guǎi。
2. 字义:该字主要表示一种毒蛇,即“蝰蛇”。在古文中,“蝮”也常被用来泛指毒蛇。
三、文化背景
“蝮”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危险动物——毒蛇。在古代,人们对于毒蛇的恐惧和防范意识非常强烈,因此,“蝮”字也承载了这种文化象征意义。
其次,在文学作品中,“蝮”字也经常出现。例如,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会用“蝮”来形容蛇的凶猛和毒性,以此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此外,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中,“蝮”也成为了勇敢、智慧或邪恶的象征。
四、用法与示例
在现代汉语中,“蝮”字主要用作名词,用来指代毒蛇。例如:“他不幸被一条蝮蛇咬伤。”此外,“蝮”字还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新的词语,如“蝮蛇胆”(指蝮蛇的胆汁,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等。
总之,“蝮”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生物特性的汉字。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个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感受到自然界生物的神奇魅力。
请注意,由于“蝮”字较为生僻,建议在日常使用中根据语境酌情使用。如需更多详细解释,可查阅权威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

※ 蛞的意思、基本解释,蛞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蛞
康熙字典
蛞【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括切《集韻》苦活切,音闊。蝦蟇子名。
又《說文》附蠃背負殻者曰蝸牛,無殻者蛞蝓。《本草》一名陵蠡,一名託胎蟲,一名鼻涕蟲。陶弘景曰:蛞蝓無殻,不應有蝸名。附蝸,卽蝸牛也。
又古活切,音括。蛞螻,螻蛄也。詳蛄字註。
又《玉篇》胡括切。與活通,蛞也。詳蝌字註。
又《集韻》食列切,音舌。與蛥通。詳蛥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