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蕝字的解释
蕝

拼音 jué 注音ㄐㄩㄝˊ
部首艹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上下
五笔AXQC 统一码855D
笔顺一丨丨フフ丶丶丶丶ノフフ丨一フ
名称横、竖、竖、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撇、横撇/横钩、横折、竖、横、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ué(ㄐㄩㄝˊ)

⒈  古代朝会时表示位次的茅束:“置茅蕝,设望表。”

⒉  标志。

⒊  古书上说的一种水草。

⒋  古代行泥路的用具。

⒌  一种拦水捕鱼的器具:“帆边渔蕝浪,木末酒旗风。”

异体字

English

handful

最读网蕝字讲解

“薇”字的语文讲解 “薇”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汉字,它的读音是wēi。这个字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意象。下面,我们将一起探讨“薇”字的含义、用法以及它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薇”的基本含义 “薇”字通常指的是野豌豆或野蔷薇的嫩叶和茎。这种植物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雅脱俗的气质。 二、“薇”字的用法 1. 名词用法:当“薇”作为名词使用时,它指代的是一种具体的植物——野豌豆或野蔷薇。例如,在古诗中,“薇”可以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薇亦作止。”“薇秀可荫。”这里的“薇”即指野豌豆或野蔷薇的枝叶茂盛,能够遮荫。 2. 形容词用法:“薇”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某种特质或状态。如“薇薇”可以用来形容香气扑鼻,或者形容女子柔美的姿态。 3. 借代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薇”有时还用来借代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感。比如,“薇草”有时被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薇馆”则常用来指代幽静的居所。 三、“薇”字在文学中的体现 “薇”字在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它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出现“薇”字,但整首诗的氛围与“薇”所代表的宁静、淡泊之美相得益彰。 再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的“野草”可以看作是“薇”的一种借代,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此外,“薇”字还出现在一些成语和典故中,如“薇薇之寿”、“薇馆风清”等,这些成语和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结语 “薇”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却是深远的。通过学习和理解“薇”字的含义、用法以及在文学中的体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薇”字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学会珍惜和保护这些美好的事物。

蕝


※ 蕝的意思、基本解释,蕝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蕝【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子悅切《集韻》租悅切,?音撮。《晉語》楚爲荆蠻置茅蕝。《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酒。

通蕞。《前漢·叔孫通傳》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師古註》蕞同蕝。

《纂文》蕝,今纂字。

祖芮切,音橇。《唐韻古音》引《史記·夏本紀》泥行乗。註:徐廣曰:他書或作蕝。索隱曰:蕝音子芮反。

《六書正譌》小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蕝【卷一】【艸部】

朝會束茅表位曰蕝。从艸絕聲。《春秋國語》曰:“致茅蕝,表坐。”子說切

说文解字注

(蕝)朝㑹束茅表位曰蕝。晉語。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司馬貞引賈逵云。束茅以表位爲蕝。許用賈侍中說也。史記、漢書叔孫通傳字作蕞。如淳曰。蕞謂以茅翦樹地。爲纂位尊卑之次也。从艸。絕聲。子悅切。又茲㑹切。又音纂。此十四部十五部合音。何氏纂文云。蕝今之纂字。是也。鄭注樂記作鄼。作管切。今人編纂之語本此。春秋國語曰。致茅蕝表坐。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