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旌字的解释
旌

拼音 jīng 注音ㄐ一ㄥ
部首方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五笔YTTG 五行 统一码65CC
笔顺丶一フノノ一ノ一一丨一
名称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横、横、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īng(ㄐ一ㄥ)

⒈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铭(旧时丧礼,柩前书死者姓名的旗幡)。

⒉  表扬:旌表。

异体字

  • ?
  • ?
  • ?
  • ?
  • ?
  • ?
  • ?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anner or flag adorned with feathers; to signal

最读网旌字讲解

“旌”字的语文讲解 “旌”是一个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色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意义、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字义解析 “旌”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旗帜:古代军队中用来指挥或标识军队的旗帜,也常用于仪仗场合,以彰显威严和庄重。 2. 好名声:引申为美好的声誉或名望,如“旌旗高扬”可以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场景,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享有崇高的声誉。 3. 古时兵车上的标志:与“旆”(同“旗”)相似,也是古代的一种军用标志。 二、用法示例 在句子中,“旌”可以作为主语、宾语等成分使用,具体如下: 1. 作为主语: - “旌旗高扬”:形容军队浩大的声势或场面。 - “旌表贤良”:指用荣誉来表彰有才德的人。 2. 作为宾语: - “旌德”:指用荣誉或功绩来激励、赞扬某人。 - “旌节”:指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信物,也借指使者或边疆地区。 三、文化背景 “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与军事、荣誉紧密相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以下是关于“旌”的一些文化背景: 1. 历史渊源:旌作为一种军用旗帜,起源于古代战争。随着历史的演进,旌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荣誉和权力的符号,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 2. 文学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旌”字常被用作意象,来表达豪情壮志、悲壮离别等情感。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就有“旌旗空漫漫,兵甲少虚传”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社会功能:“旌”字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不仅可以用来表彰英雄模范人物,还可以用来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远大理想。这种社会功能使得“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总之,“旌”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汉字。通过对其意义、用法和文化背景的讲解,相信您对这个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旌


※ 旌的意思、基本解释,旌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jīng

〈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banner]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flag]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tally]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词性变化

jīng

〈动〉

(1) 表彰 [cite;honor;commend]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distinguish]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bring into play]。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state clearly;indicate]。如:旌信(表明诚意)

康熙字典

旌【卯集下】【方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

《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故纏旌於竿。

《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貴賤,故傳以旌爲識。

《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周語》故爲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旌【卷七】【㫃部】

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从㫃生聲。子盈切

说文解字注

(旌)游車載旌。司常職文。注云。游車木路也。王以田以鄙。析羽注旄首也。司常職曰。析羽爲旌。爾雅釋天曰。注旄首曰旌。李巡注爾雅曰。以氂牛尾著旌首。郭云。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鄭注周禮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繫之於旞旌之上。所謂注旄於干首也。周禮舉羽以晐旄。爾雅舉旄以晐羽。許、鄭則兼舉之。合周禮、爾雅以立文。鄭云。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緌。緌以旄牛尾爲之。綴於橦上。所謂注旄於干首者。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故許云析羽注旄首。孫炎云。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孫、郭皆云。其下亦有旒縿。庸風。孑孑干旄。傳云。孑孑、干旄之皃。注旄於干首。大夫之旃也。此可證大常旂旃?旗旟旐七者。皆得注羽旄於首矣。左傳言晉人假羽旌於鄭。言范宣子假羽旌於齊。則在春秋時諸侯少有此者。所㠯精進士卒也。精旌曡韵。釋名曰。旌、精也。有精光也。引伸爲凡表異之偁。从㫃。生聲。子盈切。十一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