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璪
拼音
zǎo
注音ㄗㄠˇ
部首王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左右
五笔GKKS 统一码74AA
笔顺一一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
名称横、横、竖、提、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部首王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左右
五笔GKKS 统一码74AA
笔顺一一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
名称横、横、竖、提、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璪
⒈ 古代刻在玉上或画在衣裳上的水藻花纹。
⒉ 古代垂在冕上用以穿玉的五彩丝绦。
异体字
- 澡
- 繰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pearl pendants on coronet
最读网璪字讲解
“琫”字的语文讲解
“琫”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语文知识。
一、字形结构
“琫”字由“王”、“口”和“王”三个部分组成。这种结构在汉字中被称为“三横一竖”结构,其中两横一竖是主要的笔画,而“王”字则作为部首出现。
二、字义解释
1. 本义:“琫”字的本义是指一种佩玉,形状像磬。在古代,人们常以玉器作为装饰品,而“琫”正是其中的一种。其形状类似于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
2. 引申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琫”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引申。它不仅指代佩玉,还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温润如玉。这种引申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语境中的运用
在古文中,“琫”字常被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气质。例如,在《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就有用“琫”来赞美人的温润、善良和有德之行的句子。此外,“琫”字也常出现在一些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
四、注意事项
虽然“琫”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它在古汉语和文学领域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古代文化的人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由于“琫”字较为生僻,初学者在学习和使用时应多加注意,避免出现误写或误解的情况。
总之,“琫”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的汉字。通过对其字形结构、字义解释和语境运用的深入讲解,相信您对这个字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 璪的意思、基本解释,璪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璪
〈名〉
古代皇冠前下垂的装饰,用彩色丝线串玉而成,状如水藻 [pieces of jade stringed with silk thread hanging from a coronet]
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璪声。——《说文》
璪火粉米。——《虞书》。按,此假借为藻。
祭之日,王被璪以象天,戴冠,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礼记》
康熙字典
璪【午集上】【玉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晧切,音早。雜采絲貫玉爲冕飾。《禮·郊特牲》戴冕璪十有二旒。
又通作藻。《說文》玉飾,如水藻之文。引虞書曰:璪火黺米。◎按書益稷今本作藻。《禮·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註》藻絜而文,衆采如之,故曰藻。
又通作繅。《儀禮·聘禮》啓櫝取圭垂繅。《註》今文繅作璪。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璪【卷一】【玉部】
玉飾。如水藻之文。从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黺米。”子皓切
说文解字注
(璪)玉飾。如水藻之文。謂彫飾玉之文。璪藻曡韻。从王。喿聲。子晧切。二部。虞書曰。璪火粉米。古文尙書咎繇謨文。按虞書璪字。衣之文也。當从衣。而从玉者、假借也。衣文、玉文皆如水藻。聲義皆同。故相假借。非衣上爲玉文也。凡說文有引經言假借者例此。禮經文采之訓。古文多用繅字。今文多用璪、藻字。其實三字皆假借。
交流分享
- 璪的词语
- 璪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