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旣字的解释
旣

拼音 注音ㄐ一ˋ
部首旡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五笔RXAQ 统一码65E3
笔顺ノ丨フ一一ノフ一フノフ
名称撇、竖、横折、横、横、撇、竖弯钩、横、竖折/竖弯、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ì(ㄐ一ˋ)

⒈  同“既”。

异体字

English

already; de facto; since; then

最读网旣字讲解

“旣”字的语文讲解 “旣”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语文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旣”是一个会意字,由“旡”和“已”两个部分组成。“旡”本义指“脊梁骨”,而“已”有“停止”的意思。合起来,“旣”表示“既已如此”,常用来表达一种已然如此的情况或态度。 二、“旣”字的用法 1. 作谓语:表示“已经如此”的意思。例如,在句子“既已下班,我就回家了。”中,“旣”作为谓语,表示下班这一动作已经发生,并且我随之采取了行动。 2. 作定语: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已经存在。如:“旣然是周末,又恰逢下雨天。”这里的“旣然”修饰“是周末”,表示已经是周末了。 3. 表示“既然”的意思:在古文中,“旣”有时可用来表示“既然”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既然”。例如,“旣知此事,何必再问?”这里的“旣知”就是“既然知道”的意思。 三、出处与示例 “旣”字虽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仍有所见。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旣立之年,有终焉之志。”的句子,其中的“旣”便是表示“既然”的意思。 此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旣”字也常被巧妙地运用,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意境。如现代诗人笔下的诗句:“旣见枝头花,已闻窗外鸟。”这里的“旣见”与“已闻”形成了一种既视又听觉上的交错美。 四、总结 “旣”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其独特的构词方式和丰富的语义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对其含义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我们可以在古文中领略到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字词,不妨多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相信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您一定能够掌握更多像“旣”这样富有文化内涵的汉字。

旣


※ 旣的意思、基本解释,旣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旣【卯集下】【无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从皀㒫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按今《論語》作氣。

《玉篇》已也。《易·小畜》旣雨旣處。《詩·召南》亦旣見止,亦旣覯止。

《博雅》盡也。《易·旣濟疏》旣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旣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旣。

《博雅》旣,失也。

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旣執中而徧天下。《註》徐廣曰:古旣字作水旁。

《集韻》几利切,音冀。義同。

許旣切,音欷。餼或作旣。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旣廩稱事。《註》旣讀爲餼。餼廩,稍食也。《正字通》俗旣字。旣字中匕作丨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旣【卷五】【皀部】

小食也。从皀旡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居未切

说文解字注

(旣)小食也。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玉藻、少儀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義爲盡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旣。周本紀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旣不祀。正與小食相反。此如亂訓治、徂訓存。旣者、終也。終則有始。小食則必盡。盡則復生。从皀。旡聲。居未切。十五部。論語曰。不使勝食旣。鄉黨篇文。此引經說假借也。論語以旣爲气。如商書以?爲好、詩以夃爲姑之類。今論語作氣。气氣古今字。作氣、葢魯論也。許偁、葢古文論語也。或云。謂不使肉勝於食。但小小食之。說固可通。然古人之文。云不使勝則巳足。不必贅此字。

交流分享

  • 旣的词语
  • 旣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