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貉字的解释
貉

拼音 hé háo mò 注音ㄏㄜˊ ㄏㄠˊ ㄇㄛˋ
部首豸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行 统一码8C89
笔顺ノ丶丶ノフノノノフ丶丨フ一
名称撇、点、点、撇、弯钩、撇、撇、撇、横撇/横钩、捺、竖、横折、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hé(ㄏㄜˊ)

⒈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

其他字义

háo(ㄏㄠˊ)

⒈  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其他字义

mò(ㄇㄛˋ)

⒈  古同“貊”。

异体字

  • ?
  • ?
  • ?
  • ?
  • ?

造字法

形声:从豸、各声

English

badger; raccoon dog

最读网貉字讲解

“貂”字的语文讲解 “貂”是一个充满韵味与文化内涵的汉字,在汉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珍贵的皮草,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貂”字由“豿”和“衣”两部分组成。“豿”是一种野兽,形象地表达了貂的凶猛特性;而“衣”则暗示了这种皮草的实用价值,可以用来制作衣物。这种结构上的组合,既体现了“貂”的自然属性,又揭示了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词义方面,“貂”主要指代一种珍贵的皮草,即貂皮。这种皮草因其质地柔软、光泽细腻、保暖性能极佳而备受人们喜爱。在古代,貂皮常被用作高级的服饰材料,尤其是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貂”字也常出现在以动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如“貂蝉”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貂蝉,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 除了字面意义外,“貂”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认为貂具有神奇的法力,能够驱邪避害。因此,在一些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中,貂被视为神圣的象征。此外,“貂”字还常常与“裘”字组合成“貂裘”,代表着一种高贵、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穿上貂裘可以抵御严寒,保持温暖。 在历史文化中,“貂”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例如,在古代的宫廷剧中,常常可以看到皇帝或贵族身穿貂裘的场景,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总之,“貂”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通过学习和了解“貂”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貉


※ 貉的意思、基本解释,貉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háo

(1) —— 义同“貉”( )

(2) 另见

基本词义

〈名〉

(1) (形声。从豸( 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2) 同本义 [racoon dog]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

(3) 另见 háo

康熙字典

貉【酉集中】【豸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集韻》《韻會》《正韻》?曷各切,音鶴。本作貈。《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爲裘。《墨客揮犀》貉狀似兔,性嗜紙,人或擊之,行數十步,輒睡,以物擊竹警之,乃起,旣行復睡。《詩·豳風》一之日于貉。《箋》往搏貉,以自爲裘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貉踰汶則死。《淮南子·修務訓》貛貉爲曲穴。

蟲名。《爾雅·釋蟲》國貉蟲蠁。《註》今呼蛹蟲。

《廣韻》下各切,音涸。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莫白切,音陌。《說文》北方豸種。《五經文字》貉,經典相承作蠻貊。《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秋官·貉隷註》征東北夷所獲,選以爲役員。《公羊傳·宣十五年》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也。《孟子》子之道,貉道也。《註》貉,在荒服者也。貉之稅二十而取一。

《爾雅·釋詁》貉,縮綸也。《註》綸,繩也。謂牽縛縮貉之。

《集韻》末各切,音莫。《爾雅·釋詁》靜也。

《集韻》《正韻》?莫駕切。同禡。《周禮·春官·肆師》凡四時之田獵,祭表貉則爲位。《註》貉,師祭也。《爾雅·釋天》是禷是禡。《疏》禡,《周禮》作貉。貉又爲貊字,古今之異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貉【卷九】【豸部】

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莫白切

说文解字注

(貉)北方貉。各本奪貉字。今補。此與西方羌从羊、北方狄从犬、南方蠻从虫、東南閩越从虫、東方夷从大、參合觀之。鄭司農云。北方曰貉、曰狄。周禮大甸。獵祭表貉。注云。貉讀爲十百之百。豸穜也。从豸。長脊獸之穜也。故从豸。各聲。莫白切。古音在五部。下各切。俗作貊。孔子曰。貉之言貉貉惡也。七字一句。各本作貉之爲言惡也。今依尚書音義、五經文字正。尚書音義作貊貊。淺人所改耳。貉與惡㬪韵。貉貉、惡皃。○貂貉二篆各本在犴篆之後。貆貍篆之前。今以虫部之蠻閩、次於以虫爲象之末。犬部之狄、次於犬末。羊部之羌、次於羊末。人部之僥、次於人末。大部夷字、次於大末。依類求之。移易次此。必有合乎古本矣。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