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槀字的解释
槀

拼音 gǎo 注音ㄍㄠˇ
部首木部 总笔画14画 结构上下
五笔YMKS 统一码69C0
笔顺丶一丨フ一丨フ丨フ一一丨ノ丶
名称点、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gǎo(ㄍㄠˇ)

⒈  同“槁”。

异体字

English

draft, manuscript

最读网槀字讲解

“柝”字的语文讲解 “柝”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形声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字形结构 “柝”字由“木”和“乍”两部分组成。其中,“木”作为首笔,表明了与树木或木材有关;而“乍”则作为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种结构在汉字中很常见,通常是由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和一个表示声音的部分组合而成。 二、字义解析 “柝”的本义是用于巡逻的木梆子。古代人们常常在夜间或重要地段设置木梆子,通过敲击发出声音来警示或报时。这种木梆子被称为“柝”,寓意着其用途和功能。 此外,“柝”还有其他几种含义: 1. 打更用的梆子:在古代,人们将夜晚划分为几个时段,并分别称为“一更”、“二更”等。每到一更,就会敲击木梆子以报时,这就是“打更”的由来。 2. 守卫者:“柝”也可以用来指代守卫的人或士兵,他们手持木梆子进行巡逻和警戒。 3. 用于报时的器具: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含义外,“柝”还可以泛指用于报时的各种器具。 三、历史文化背景 “柝”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首诗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以及后文的“暮江吟”等诗句,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守卫者在夜晚巡逻的场景,从而引出“柝”的报时之意。 四、总结 “柝”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却非常丰富。从字形结构到字义解析,再到历史文化背景的探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柝”这个字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学习古汉语和古代文学时,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生僻字的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槀


※ 槀的意思、基本解释,槀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槀【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苦浩切,音考。《說文》枯木。一作槁。《易·說卦》離爲火,其于木也爲科上槁。《註》草木空中者,必枯槁也。

乾魚謂之槀。《禮·曲禮》槀魚曰商祭。《註》槀,乾也。與《周禮》辨魚物爲鱻薧之薧同。

《集韻》口到切,音靠。義同。

《唐韻》古老切,音縞。槀本,藥名也。《荀子·大略篇》蘭茝藁本。

枯槀之槀,亦讀作縞。《禮·樂記》止如槀木。

積也。《左傳·哀三年》富父槐去表之槀,道還公宮。

與藁通。《馬融·長笛賦》持箭槀而莖立。《註》箭、槀,二竹名。藁字原从竹,作竹下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槀【卷六】【木部】

木枯也。从木高聲。苦浩切

说文解字注

(槀)木枯也。枯槀、禾稾字古皆高在上。今字高在右。非也。凡潤其枯槀曰槀。如慰其勞苦曰勞。以膏潤物曰膏。尚書槀飫。周禮槀人。小行人若國師役則令槀禬之。義皆如是。鄭司農以漢字通之。於槀人曰。槀讀爲犒師之犒。主?食者、故謂之犒。於小行人曰。槀當爲犒。謂犒師也。葢漢時盛行犒字。故大鄭以今字易古字。此漢人釋經之法也。左傳、國語皆有犒字。左傳服注曰。以師枯槀。故饋之飲食。韋注國語曰。犒、勞也。計左、國皆本作槀。今本作犒者。亦漢人所改。如牛人。軍事共其犒牛。此必後鄭從大鄭所易也。小行人經文從大鄭易爲犒、而注之曰。故書犒作槀。今本則譌舛難讀矣。何注公羊曰、牛酒曰犒。高注淮南曰。酒肉曰餉。牛羊曰犒。漢㡿彰長碑又作勞?。許不錄犒?字者。許以槀爲正字。不取俗字也。從木。高聲。苦浩切。二部。鄭箋詩讀橋爲槀。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