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绋字的解释
绋

拼音 注音ㄈㄨˊ 繁体
部首纟部 总笔画8画 结构左右
五笔XXJH 五行 统一码7ECB
笔顺フフ一フ一フノ丨
名称撇折、撇折、提、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绋(紼)fú(ㄈㄨˊ)

⒈  古代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执绋(送殡)。

⒉  绳索。

⒊  古同“绂”,系印的丝带。

异体字

  • ?
  • ?
  • ?

造字法

形声:从纟、弗声

English

large rope; rope attached to bier

最读网绋字讲解

“勒”字的语文讲解 “勒”是一个形声字,从勒马、从革。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从马,则表明与马匹有所关联。其本义指用皮革制成的约束工具,如马勒上的皮带。 在古代,“勒”常被用于描述与马匹有关的动作或工具。例如,“勒马”就是驾驭马匹的意思,常用于军事或狩猎场合。此外,“勒”还可以指用绳索等物紧缚动物,或者作为鞭子等工具的代称。 除了本义外,“勒”字还衍生出了许多与马匹、皮革等相关的词语和成语。比如,“勒功”指的是建立功勋,“勒马”则指驾驭马匹,“皮革”是经过鞣制、硝制等加工的兽皮,可用于制作衣物、鞋子等物品。 在汉字中,“勒”字的结构也颇具特色。它的左半部分是“革”,表示与皮革有关;右半部分是“勒”,本义指用皮革制成的约束工具。这种结构使得“勒”字既具有形象性,又富有文化内涵。 此外,“勒”字在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含义。比如,在一些方言或口语中,“勒”常被用作语气词,表示强调、命令等语气。同时,“勒”字也常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作为表达特定情感或意境的元素。 总之,“勒”字是一个形声字,其本义与马匹和皮革有关,后来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词语和成语。在汉字中,“勒”字的结构独特,富有文化内涵,同时在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含义。学习“勒”字,不仅可以了解其字形、字义,还可以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汉语中,“勒”字依然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符号。无论是从字形结构上,还是从字义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绋


※ 绋的意思、基本解释,绋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乱丝 [jumbled mass of silks or hemps]

绋,乱丝也。从系,弗声。——《说文》。

(2) 大绳 [big rope]

绋纚维之。——《诗·小雅·采菽》

(3) 特指下葬时引柩入穴的绳索 [cord guiding the hearse]

绋者,所牵持棺者也。——《白虎通》

先君有所助执绋矣。——《左传·昭公三十年》

助葬必执绋。——《礼记·曲礼上》

(4) 通“韨”。蔽膝 [knee hide]

绋者,蔽也,行以蔽前。…天子朱绋,诸侯赤绋。——《白虎通·绋冕》

(5) 通“绂”。系印章或佩玉的丝带。也代指官印 [silk ribbon]

吉疾病, 上将使人加绋而封之。——《汉书·丙吉传》

(6) 又如:印绋(印章上的丝带);释绋(解开丝带)

康熙字典

紼【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弗。《說文》亂糸也。

《爾雅·釋水》紼,繂也。《詩·小雅》紼纚維之。《傳》紼,縳也。

《禮·曲禮》助葬必執紼。《註》引棺索也。《釋名》從前引之曰紼。紼,發也,發車使前。

與紱通。《前漢·丙吉傳》上將使人加紼而封之。《註》師古曰:紼,繫印之組也。

與芾通。《白虎通》紼者,蔽也,行以蔽前。天子朱紼,諸侯赤紼。《詩》云:朱紼斯皇。

云:赤紼在股。○按《詩》朱紼、赤紼皆作芾也。

《集韻》芳未切,音費。《類篇》縕也。《玉篇》或从茀作?,亦作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紼【卷十三】【糸部】

亂系也。从糸弗聲。分勿切

说文解字注

(紼)亂枲也。枲各本作系。不可通。今正。亂枲者、亂麻也。可以裝衣。可以然火。可以緝之爲索。故采尗毛傳曰。紼、繂也。言用紼爲索也。从糸。弗聲。分勿切。十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