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膰字的解释
膰

拼音 fán pán 注音ㄈㄢˊ ㄆㄢˊ
部首月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右
五笔ETOL 统一码81B0
笔顺ノフ一一ノ丶ノ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名称撇、横折钩、横、横、撇、点、撇、横、竖、撇、捺、竖、横折、横、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fán(ㄈㄢˊ)

⒈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⒉  送给祭肉:“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其他字义

pán(ㄆㄢˊ)

⒈  大腹。

异体字

  • ?

造字法

形声:从月、番声

English

to cook meat for a sacrifice or offering

最读网膰字讲解

“躅”字的语文讲解 “躅”是一个汉字,它有着独特的形声义结构。下面,我将详细为大家讲解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用法。 一、字形结构 “躅”字由“足”和“躅”(zhá)的右半部分组成。其中,“足”作为形旁,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而“躅”则作为声旁,提供了字的读音线索。 二、字义解释 1. 行走:“躅”字最基本的含义是“行走”。它描绘了人们用脚步前进的动态场景。 2. 徘徊:由于“躅”与行走相关,因此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徘徊不前,犹豫不决的状态。比如,在古诗中,“躅步迟迟”就表达了行走缓慢、徘徊不前的意境。 3. 足迹:“躅”还可以指脚印,它描绘了人行走后留下的痕迹。这种用法在描述场景或回忆往事时尤为常见。 三、读音 “躅”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zhá,也可以读作zhuó,但读zhuó时,通常表示足迹的意思。 四、用法示例 1. 作为动词: - 他独自一人躅步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作为动词,表示行走的状态) - 她在园中躅步而行,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作为动词,形容行走的方式) 2. 作为名词: - 这片脚印记录了孩子成长的足迹。(作为名词,指脚印,也隐喻人生的经历或痕迹)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步履、跋涉等都与“躅”有相似的含义,即与行走、移动相关。 - 反义词:停滞、停滞不前等词语与“躅”的含义相反,表示停止不动。 六、总结 “躅”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意象。它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基本的行走动作,还可以引申出徘徊、犹豫等复杂的情感状态,以及脚印等具体的形象。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字,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还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希望这篇讲解能够为大家提供对“躅”字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膰


※ 膰的意思、基本解释,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fán

〈名〉

(形声。从肉,番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同本义 [sacrificial meat]

膰,祭余肉。——《广韵》

天子有事膰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生日脤,熟曰膰。——《谷梁传·定公十四年》

祀有执膰,戎有受脤。——《左传·成公十三年》

康熙字典

膰【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集韻》符袁切《正韻》符艱切,?音煩。《說文》宗廟火熟肉。春秋傳,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侯。或从肉。《玉篇》膰,肝也。《穀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史記·周本紀》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註》胙,膰肉也。

《孔子·世家》如致膰乎大夫。《註》膰,祭肉。《後漢劉長卿妻傳》縣邑有祀,必膰焉。《註》膰,祭餘肉也。

與燔通。《左傳·襄二十二年與執燔焉釋文》燔,亦作膰。《穀梁傳·定十四年》熟曰膰。《釋文》本作燔。

《集韻》蒲官切,音槃。大腹也。

蒲波切,音婆。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㸋【卷十】【炙部】

宗廟火孰肉。从炙番聲。《春秋傳》曰:“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矦。”附袁切

说文解字注

(㸋)宗廟火?肉。今世經傳多作燔、作膰。惟許書作㸋。火部燔下云?也。是詩作燔爲叚借字。他經作膰乃俗耳。許稱左傳作㸋。左傳釋文云。膰周禮又作㸋。皆古文之存焉者也。異義。左氏說。脤、社祭之肉。盛之以蜃。宗廟之肉名曰膰。說文作祳㸋。用左氏說。祳下曰。社肉盛以蜃。故曰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㸋下云。宗廟火孰肉也。天子所以饋同姓。古本當如此。今本爲寫者舛誤耳。必云炙孰者、爲其字从火。天子所㠯饋同姓。各本作以饋同姓四字、在有事㸋焉之下。非也。今正。大宗伯鄭注云。脤膰、社稷宗廟之肉。以賜同姓之國。同福祿也。兄弟有共先王者。鄭與許同用左氏說也。若傳所云賜齊侯胙。又云宋先代之後。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是亦有歸㸋異姓者。从炙。毛公曰。傅火曰燔。又曰加火曰燔。其事與炙相類也。畨聲。附袁切。十四部。春秋傳曰。天子有事㸋焉。僖卄四年左傳文。偁此者、證古經作㸋不作燔。又以見有歸㸋異姓之禮。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