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㼰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㼰
⒈ 古代盛水防火的瓦器。
English
an earthenware jar with a small mouth and two or four ears; used to store water for fire prevention in ancient times
最读网㼰字讲解
“埽”字的语文讲解
“埽”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读音是sào,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本义是指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扎而成的挡水护堤的草包。
在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防止黄河水淹没农田和房屋,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用树枝、芦苇等材料捆扎而成的挡水护堤的草包,这就是“埽”。当黄河水涨时,人们就会用这些“埽”来堵住河堤的缺口,以保护农田和房屋不受水患的侵袭。
除了防洪之外,“埽”在古代还常常被用于河道疏浚和清淤工作。当河道堵塞严重时,就需要清除河底的淤积物,以保证河道的畅通无阻。这时,人们就会使用“埽”来打捞河底的杂物,或者将一些树枝、芦苇等材料编织成网状物体,放入河底来清理淤泥。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用途外,“埽”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一些古代建筑中,人们会使用“埽”来筑起临时性的护坡或者挡土墙,以防止山体滑坡或者土壤侵蚀。
“埽”字的构造也非常有趣。它的左半部分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右半部分是“扫”,本义是指扫地,引申为用树枝、芦苇等捆扎东西。因此,“埽”字的本义就是用树枝、芦苇等捆扎而成的挡水护堤的草包。
在古代文献中,“埽”也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例如,《汉书·沟洳志》中就有“治河,广武谓陶朱公曰:‘岁修隄防,宜始于埽。’”的记载,这里的“埽”指的就是用于防洪的草包。
总的来说,“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汉字。它不仅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埽”这个字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却不可磨灭。

※ 㼰的意思、基本解释,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㼰【午集上】【瓦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部迷切《集韻》《韻會》騈迷切,音鼙。《說文》罌謂之㼰。《廣韻》瓦器。《揚子·方言》罃謂之㼰。
又《集韻》頻彌切,音陴。義同。
又《集韻》部鄙切,音否。《博雅》㼰甁也。《釋文》步美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㼰【卷十二】【瓦部】
罌謂之㼰。从瓦卑聲。部迷切
说文解字注
(㼰)罌謂之㼰。方言、廣雅罌皆作甇。从瓦。卑聲。部迷切。十六部。
交流分享
- 㼰的词语
- 㼰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