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惰字的解释
惰

拼音 duò 注音ㄉㄨㄛˋ
部首忄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NDAE 五行 统一码60F0
笔顺丶丶丨一ノ一丨一丨フ一一
名称点、点、竖、横、撇、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duò(ㄉㄨㄛˋ)

⒈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骄卒惰。

异体字

  • ?
  • ?
  • ?
  • ?
  • ?
  • ?
  • 伿

汉英互译

indolent、lazy

造字法

形声:从忄、隋声

最读网惰字讲解

“惰”字的语文讲解 “惰”是一个形声字,从人,戋(jiān)声。从人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人的行为有关,戋声则表示读音。其本义就是“懒惰”,表示不愿意劳动或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行动力。 在现代汉语中,“惰”字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特征,如“惰性”、“惰怠”、“惰落”等,都表示一种消极、不积极的状态。例如,“他性格惰惰,总是拖延不做。”这句话中的“惰”就是指他的性格特点,表现为不愿意及时行动和努力。 此外,“惰”字还可以构成一些复合词,如“惰性思维”、“惰性学习”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某种程度上的消极、被动或不积极的态度或行为。在这些词语中,“惰”字起到了强调和限定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在使用“惰”字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感情色彩。虽然“惰”字本身是中性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带有贬义或褒义。例如,“惰性思维”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一种消极、不积极的思维方式;而“惰性学习”则可能带有褒义,表示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暗示着一种放松、自在的学习态度。 总之,“惰”字是一个形声字,其本义就是“懒惰”,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特征,具有贬义或褒义的语境和感情色彩。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除了本义外,“惰”字还有一些引申义和比喻义。例如,“惰性”不仅可以指人的性格特点,还可以指某种不愿意改变或接受新事物的心态;“惰落”不仅可以指人的生活态度消极、不求上进,还可以比喻事物衰败、不景气的状态。这些引申义和比喻义都丰富了“惰”字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语言表达中更加灵活多样。 在学习和使用“惰”字时,我们还可以从字形结构入手,欣赏其独特的构造之美。形声字的构造特点使得“惰”字既保留了表意的准确性,又增加了表音的丰富性。这种构造上的巧妙设计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和学习汉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惰”字作为形声字,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字形结构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惰


※ 惰的意思、基本解释,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duò

〈形〉

(1)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2) 同本义 [slighting]

惰,不敬也。——《说文》

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宋· 苏轼《教战守策》

(3) 又如:惰傲(怠慢);惰慢(懈怠不敬;懈怠涣散);惰肆(怠慢放肆);惰骄(骄傲懈怠);惰偷(懈怠苟且,懒惰)

(4) 懈怠;懒惰 [lazy]

惰,懒也。——《广雅》

佚而不隋,劳而不慢。——《荀子·非十二子》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

诸司素偷惰。——《明史·海瑞传》

(5) 又如:惰懈(懒惰懈怠);惰力(不图进取的消极落后力量);惰心(怠懒的思想);惰失(怠惰失职);惰劣(怠惰无能);惰侈(懒惰奢侈)

词性变化

duò

〈动〉

(1) 衰败 [decline]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墨子·脩身》

(2) 又如:惰坏(败坏);惰君(败坏国事之君)

康熙字典

惰【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唐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杜果切,?音垜。《說文》不敬也。本作憜,从心隋聲。或作惰。《玉篇》怠也,易也。《禮·曲禮》臨祭不惰。《註》爲無神也。《左傳·成十三年》今成子惰。《註》惰則失中和之氣。

《正韻》吐火切,音妥。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徒臥切《正韻》杜臥切,?音䝐。懈也,怠也。《增韻》不恭也。《書·益稷》股肱惰哉。《註》懈怠緩,慢也。《左傳·僖十一年》受玉惰。《正義》執玉?,替其質也。《禮·玉藻》惰游之士。《註》惰游,罷民也。?去聲。

通作媠。《前漢·谷永傳》車馬媠游之具。《兩龔傳》媠嫚無狀。亦作憜。《韋元成詩戒》供事靡憜。亦作墯。《後漢·單超傳》徐臥虎唐兩墯。《註》持兩端也。

《集韻》徒禾切,音駝。《禮·曲禮》言不惰。《註》惰,訛不正之言。一讀徒禾反,一讀徒臥反。◎按徒字杜字皆定母,而吐字則入透母矣。《正韻》惰字上聲切透母,而去聲又切定母,不如《廣韻》《集韻》《韻會》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