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禫字的解释
禫

拼音 dàn 注音ㄉㄢˋ
部首礻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右
五笔PYSJ 统一码79AB
笔顺丶フ丨丶一丨フ丨丨一丨フ一一一丨
名称点、横撇/横钩、竖、点、横、竖、横折、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dàn(ㄉㄢˋ)

⒈  古代除去孝服时举行的祭祀:“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异体字

  • ?
  • ?
  • ?

English

sacrifice offered at the end of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the death of a parent

最读网禫字讲解

“禊”字的语文讲解 “禊”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意义和用法。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含义、来源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一、“禊”字的含义 “禊”字本义是指古代在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仪式之一,这种祭祀通常是在水边进行的,因此也被称为“祓禊”。通过这一仪式,人们祈求消灾免祸、五谷丰登。此外,“禊”字也可以泛指祭祀、祈福的活动。 二、“禊”字的构造 “禊”字由“礻”(示字旁)和“禊”(mì,意为洗濯)两部分组成。其中,“礻”表示与神明、祭祀有关,而“禊”则直接表达了祭祀的具体行为——洗濯。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汉字表意的特点,即通过偏旁部首来传达字的基本意义。 三、“禊”字的文化内涵 1. 祭祖与祈福: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举行“禊”祭祀仪式,可以与祖先神灵沟通,祈求他们的庇佑和来年的丰收。这种习俗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2. 春天的仪式:“禊”通常在春季举行,此时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人们在这一季节里通过祭祀活动来庆祝自然的恩赐,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文人雅士的雅集:“禊”字还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和文章中,象征着一种清雅、超脱的情怀。文人雅士们通过举行“禊”仪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四、“禊”字的现代应用 虽然“禊”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已经不高,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在现代社会,“禊”字可以用于形容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或活动,如“禊风”(指清新之风)、“禊事”(指祭祀之事)等。 总之,“禊”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汉字,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和宗教信仰,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学习和了解“禊”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禫


※ 禫的意思、基本解释,禫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dàn

〈名〉

(1) 祭名。古时丧家除服的祭祀 [(of family of the deceased) the rite for removing the mourning apparel]

禅,除服祭也。从示,单声。——《说文》

中月而禅。——《仪礼·士虞礼记》。注:“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中,凡二十七月。古文禅或为导,禅导双声。”

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仪礼·士虞礼记》注

(2) 又如:禫服(除丧服。禫:除丧服之祭);禫除(举行祭礼除丧服);禫祭(除丧服之祭)

康熙字典

禫【午集下】【示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感切,覃上聲。除服祭名。《禮·閒傳》父母之喪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疏》中,閒也,大祥後更閒一月爲禫,二十七月也。《釋名》禫孝子之意,澹然哀思益衰也。○按詳禫之說,鄭康成主異月,王肅主同月,今通考《禮》文《檀弓》云:孔子旣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又魯人朝祥暮歌,孔子謂踰月則善,又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喪服四制》云祥之日鼓素琴。《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則王肅之言爲可據。《士虞禮》《閒傳》皆言中月而禫,謂禫在祥月中也。卽令喪事先遠日,祥或在下旬,然祥後卽禫,亦不害爲中月。鄭氏特據《喪服小記》中一以上,《學記》中年考校兩文,釋中爲閒,遂定爲二十七月,實與經不合。然先儒司馬光朱元晦皆知王說爲是,而不敢昌言正之者,親喪寧厚,且相延已久,不容猝變也。

同澹。《荀子·非十二子篇》种禫其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禫【卷一】【示部】

除服祭也。从示覃聲。徒感切文六十(六十三)重十三

说文解字注

(禫)除服祭也。士虞禮記曰。中月而禫。注。中猶閒也。禫、祭名也。與大祥閒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从示。覃聲。徒感切。古音在七部。玉裁按。說文一書。三言讀若三年導服之導。考士虞禮注曰。古文禫或爲導。喪大記注曰。禫或皆作道。許君葢從古文。不錄今文禫字。且祘字重示。當居部末。如?聑聶驫猋皆居部末是也。祘字下出禫字。疑是後人增益。鄭君从禫。許君从導。各有所受之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