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杵字的解释
杵

拼音 chǔ 注音ㄔㄨˇ
部首木部 总笔画8画 结构左右
五笔STFH 五行 统一码6775
笔顺一丨ノ丶ノ一一丨
名称横、竖、撇、点、撇、横、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chǔ(ㄔㄨˇ)

⒈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旧称互相不嫌贫贱的朋友)。

⒉  用长形的东西戳:杵了他一拳。

汉英互译

pestle

造字法

形声:从木、午声

English

pestle; baton used beat clothes

最读网杵字讲解

“橐驼”一词的语文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橐驼”是一个特定的词汇,它特指一种被人们熟知并广泛使用的动物——骆驼。这个词源于驼峰动物,其形状类似于古代的袋子,因此得名“橐驼”。在古代文献中,如《庄子·逍遥游》和《穆天子传》,都有关于驼的记载,而“橐驼”一词则成为骆驼的代名词。 “橐驼”一词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等成分。例如,在《师说》一文中,韩愈写道:“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的“师”,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橐驼”——即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那种尊师重道的风尚已经不再流传了。 此外,“橐驼”还常常用来比喻那些能够传授知识、经验的人,有时也用来形容那些善于教导他人的人。这种用法源于骆驼的特性,因为骆驼不仅能够承载重物,还能在沙漠中长途跋涉,为人们提供水源和食物。因此,人们用“橐驼”来比喻那些像骆驼一样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指导的人。 总之,“橐驼”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比喻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独特魅力。

杵


※ 杵的意思、基本解释,杵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chǔ

〈名〉

(1) (形声。从木,午声。本义:舂米的棒槌)

(2) 同本义 [pestle]

杵,舂杵也。——《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传

(3) 又如:杵臼交(不嫌贫贱的交情);杵臼(杵与臼);杵头(杵)

(4) 捶衣用的短木棒 [battling stick]。如:杵砧(捣衣的槌棒与垫石);杵声(棒槌捣衣的声音)

(5) 筑墙、筑堤时,用来填实泥土的棒槌 [trip-hammer]

筑谓之杵。——《广雅》

杵以梧。——《礼记·杂记》

(6) 又如:杵声(筑城填土的杵槌声);杵木(筑土的木槌)

(7) 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 [pestle-like weapon]

词性变化

chǔ

〈动〉

(1) 捣,砸 [pestle]

傲童不讴歌,舂筑者不相杵。——《新书》

(2) 用长形的东西戳 [poke]。如:用指头杵他一下

康熙字典

杵【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韻會》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處。《說文》舂杵也。《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禮·雜記》杵以梧。《註》所以擣也。

砧杵,槌衣具。《儲光羲·田家雜興詩》秋山響砧杵。

《前漢·天文志》彗星曰天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杵【卷六】【木部】

舂杵也。从木午聲。昌與切

说文解字注

(杵)舂杵也。舂、擣粟也。其器曰杵。繫辭曰。?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從木。午聲。昌與切。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