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亐字的解释
亐

拼音 注音ㄩˊ
部首二部 总笔画3画 结构上下
五笔FNV 统一码4E90
笔顺一一フ
名称横、横、竖折折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ú(ㄩˊ)

⒈  古同“于”。

异体字

最读网亐字讲解

“亐”字的语文讲解 “亐”是一个相对较少见的汉字,它的读音是yǔ,属于第三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下面是对“亐”字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亐”字的基本意义是“绳”,也可以引申为“牵引”或“拉”的意思。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用绳子牵引或拉动的动作,体现了古人对于绳索这一工具的深刻认识和广泛应用。 二、字结构分析 “亐”字由“亠”和“乚”两个部分组成。“亠”是汉字中的部首,通常表示与头部或开始有关的意义。“乚”则像是一根弯曲的绳子,与“亠”结合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绳”的概念。 三、用法与示例 在古代汉语中,“亐”字常用于描述与绳子、牵引等动作相关的场景。例如,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夫差既已,至于亐矣。”这里的“亐”字,可以理解为“到达”或“抵达”。 此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亐”字也被用作比喻或象征,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比如,可以用“亐”字来形容一个人被绳子牵引着走向未知的远方,寓意着人生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探索。 四、文化意义 “亐”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成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绳索这一工具的依赖和运用,也体现了汉字在表达抽象概念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亐”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总之,“亐”虽然是一个不常见的汉字,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了解“亐”字的读音、字义、结构用法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古代汉字的魅力和价值。

亐


※ 亐的意思、基本解释,亐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于【子集上】【二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淳于,宣于,鮮于,多于,?于,皆複姓。

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交流分享

  • 亐的词语
  • 亐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