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擗字的解释
擗

拼音 pǐ bò 注音ㄆ一ˇ ㄅㄛˋ
部首扌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右
五笔RNKU 统一码64D7
笔顺一丨一フ一ノ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名称横、竖钩、提、横折、横、撇、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pǐ(ㄆ一ˇ)

⒈  捶胸:“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⒉  捶打:把脑袋擗得粉碎。

⒊  掰:擗棒子。

其他字义

bò(ㄅㄛˋ)

⒈  古同“擘”。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扌、辟声

English

to beat the breast

最读网擗字讲解

“擘”字的语文讲解 “擘”是一个相对少用的汉字,但在古文中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如何在句子中运用。 一、字义解析 “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 分开:如“擘肌分理”,意思是分解肉体,比喻分析得非常细致。 2. 用手或工具把东西分开:例如,“擘开”就是用力将某物分开。 3. 主谓式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擘”还可以作为主语、谓语等成分,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 二、读音与字形 “擘”的普通话读音为bò,属于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可能有所不同。其字形也较为复杂,由“手”和“必”两个部分组成,形象地表达了用手分开的动作。 三、句子运用 1. 描述细致的分析:“他擘肌分理地剖析了这个问题。”这句话中,“擘肌分理”形象地描绘了分析问题的细致程度,使人仿佛能看到剖析者用手将肌肉一块块分开般的场景。 2. 表现分开的动作:“工人用铁橇擘开了一条道路。”这里,“擘”字生动地表现了工人们用力分开道路的艰辛与努力。 3. 古文中作主语、谓语:在古代文献中,“擘”字也可以作为主语、谓语等成分使用。如《后汉书·党锢传·范滂》中的“滂乃慷慨悲号,声震庭户,行路皆为陨涕,滂母泣曰:‘汝为吏,以官杀人,何忍如此。’……滂顿首曰:‘臣欲使常侍郎曹辅,奏免之。’……(范滂)即趋出,伏阙叩头,大言曰:‘臣欲与太傅共讨贼,宦竖为害,臣不除之,无以见先帝!’于是滂与太傅何进共谋,太傅辄不听。及党锢事起,滂乃奔走,父执而哭之。遇赦,还乡里。行至河内,守令闻其名,往迎之,辟为从事。” 四、文化内涵 “擘”字不仅体现了汉字的象形特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斗争实践,反映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勇气。同时,“擘”字也体现了汉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创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总之,“擘”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实用价值的汉字。通过对其字义、读音、字形和句子运用的深入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字的独特魅力。

擗


※ 擗的意思、基本解释,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用力使其脱离原来物体 [break off]。如:擗棒子

(2) 连续拍打[胸部] [pound]。如:擗踊(拍胸跺脚);擗踊哀号(拍胸跺脚,哀痛哭号)

(3) 避,躲 [avoid;hide]。如:擗掠(收拾,整理)

(4) 另见

康熙字典

擗【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房益切《集韻》《韻會》《正韻》毗亦切,?音闢。拊心也。《孝經》擗踊哭泣。通作辟。《詩·邶風》寤辟有摽。

《莊子·馬蹄篇》摘擗爲禮。《註》屈折手足之意。亦作擘。

《韻會》匹歷切,音霹。擘開也。《楚辭·九歌》擗蕙櫋兮旣張。《註》擗,折也。

《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音僻。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擘【卷十二】【手部】

撝也。从手辟聲。博戹切

说文解字注

(擘)撝也。禮記。燔黍捭豚。釋文云。捭?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按卑聲辟聲皆在十六部。故記作捭。注作擘。今注亦作捭矣。擘豚、謂手裂豚肉也。又周禮瓬人注曰。薜讀如藥黃檗之檗。破裂也。按薜乃擘之叚借。西京賦云。剖析豪釐。擘肌分理。李善引周禮注作擘。豈其所據與今不同歟。內則曰。塗皆乾擘之。喪大記。絞一幅不辟。內則。麕爲辟雞。皆假辟爲擘也。若孟子以仲子爲巨擘。巨擘、謂手大指也。凡大指主開。餘四指主合。故謂之巨擘。从手。辟聲。博戹切。十六部。今俗語謂裂之曰擘開。其字如此。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