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禀字的解释
禀

拼音 bǐng 注音ㄅ一ㄥˇ 繁体
部首示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上中下
五笔YLKI 五行 统一码7980
笔顺丶一丨フ丨フ一一一一丨ノ丶
名称点、横、竖、横折、竖、横折、横、横、横、横、竖钩、撇、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ǐng(ㄅ一ㄥˇ)

⒈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赋。

⒉  指下对上报告:禀报。禀复。回禀。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port to, petition

最读网禀字讲解

“禀”字的语文讲解 “禀”是一个汉字,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禀”主要用作名词和动词,表示报告、陈述等意思。 一、字义解析 1. 作为名词:“禀”通常指上奏、报告或陈述情况。例如,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地方状况的文书。《后汉书·党锢传·范滂》中就有“滂与门生共议,越议以朝廷轻怒,恐海内将乱,乃令手书诣阙,递呈御览,帝以为然,即召告左右。”这里的“禀”就是报告的意思。 2. 作为动词:“禀”也有陈述、报告的含义。如《宋史·食货志上六》中的“州县验户,务在得实,州委佐官,县委佐官,每月各差一人,往来诸处,稽查开收,每旬具状报州,州委录事参军案覆,然后赴省。”这里的“禀”就是陈述报告的意思。 二、“禀”的结构与读音 “禀”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部首是“白”,总笔画为9画。其读音为bǐng,属于第三声。 三、“禀”的用法与示例 1. 用法:作为名词时,“禀”通常作主语、宾语;作为动词时,通常作谓语、宾语。 2. 示例: 他向领导“禀报”了最近的工作进展情况。 这份报告详细“禀告”了我们的调查结果。 四、“禀”与其他字的关联 在组词造句中,“禀”常与其他字组成常用的固定词语,如“禀报”、“禀告”等。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被使用,体现了“禀”字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 五、总结 “禀”这个字虽然不算是常用字,但它在汉语中却承载着重要的表达功能。通过对其字义、结构、读音以及用法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字,并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准确运用。 此外,“禀”字还蕴含着一种庄重、正式的态度,常用于官方文书或正式场合。这种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和使用这个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禀


※ 禀的意思、基本解释,禀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bǐng

〈动〉

(1) (会意。禀为稟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2) 同本义 [grant grain]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3)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4) 赋予;给与 [bestow on;give]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5)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6) 承受 [bear]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7)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8) 报告 [report]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9) 又如:禀陈(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禀牍(对上级有所陈述的文件);禀知(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

康熙字典

禀【午集下】【示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正字通》俗稟字。《唐韻》《集韻》《韻會》?力錦切,音懔。《說文》賜穀也。从㐭从禾。《徐曰》公稟賜之也。《廣韻》與也。《增韻》供也,給也,受也。《禮·中庸》旣稟稱事。《歐陽氏曰》古者給人以食,取之倉廩,故因稱稟給,稟食。《前漢·孝文紀》吏稟當受鬻者。《師古註》稟,給也。

《唐韻》《集韻》《韻會》?筆錦切,賓上聲。受命曰稟。《書·說命》臣下罔攸稟令。《傳》稟,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爲稟,古無此義。

水名。《水經注》長社北界有稟水。

《集韻》逋鴆切,賓去聲。受也。《韻會》俗作禀,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稟【卷五】【㐭部】

賜穀也。从㐭从禾。筆錦切

说文解字注

(稟)賜榖也。賜榖曰稟。中庸。旣稟稱事。鄭注周禮宫正、內宰、廩人、掌固皆云。稍食、祿稟也。又司稼注云。賙、稟其艱阨。晉惠帝云。官鼃可給稟。凡若此類。今本多譌爲廩。卽有未譌者、亦皆讀爲力甚切矣。今之廩膳生員、於古當作稟膳。从㐭禾。禾猶榖也。榖?於㐭。周禮所謂以待賙賜、稍食也。凡賜榖曰稟。受賜亦曰稟。引伸之凡上所賦、下所受皆曰稟。左傳言稟命則不威是也。筆錦切。七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