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応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応
⒈ 古同“应”。
其他字义
応
⒈ 古同“应”。
异体字
- 應
English
should, ought to, must
最读网応字讲解
“応”字的语文讲解
“応”是一个汉字,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応”并不常用,但在古文中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字的含义、用法和语境。
一、“応”字的含义
“応”字的基本含义是“响应”、“应和”。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积极的回应或配合,如“応之如响”(形容声音或反应非常及时)。“応”也可以表示顺从、接受,如“以応命”(遵从命令或指示)。
二、“応”字的用法
1. 作为动词:“応”主要用作动词,表示响应、应和、顺从等意思。例如:“人心応奋”(人们心情振奋),“以応众心”(顺应众人的心愿)。
2. 作为名词:虽然“応”不作为首笔的汉字很多,但当它出现在一些固定词组中时,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使用。如“応接不暇”(形容来客众多,接待不过来)。
3. 作为形容词:在古代文献中,“応”有时也用作形容词,表示敏捷、灵活等意思。如“応若神明”(形容反应迅速,像神灵一样灵敏)。
三、“応”字的语境
“応”字常用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含有“応”字的例句:
1. “応曰:‘诺。’乃今焉?”(《左传·宣公十五年》)这里的“応”表示应答的声音,整句话的意思是“应答说:‘好。’现在就可以吧?”
2. “天下応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句话中的“応”表示顺从、接受,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归顺他”。
3. “夫差既立,乃设応礼”(《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応”表示迎接、款待,整句话的意思是“越王勾践回国即位后,就设置欢迎的礼仪”。
四、总结
“応”字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和了解“応”字的含义、用法和语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応”字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回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

※ 応的意思、基本解释,応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應【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
聲。《徐曰》
,鷹字也。本作
,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應【卷十】【心部】
當也。从心聲。於陵切
说文解字注
(應)當也。當、田相值也。引伸爲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卽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諾下、讎下、唉下、對下譍字皆當改正。从心。聲。於陵切。六部。
交流分享
- 応的词语
- 応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