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肄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肄
⒈ 学习,练习:肄业。肄习。
异体字
- 隶
- 肆
造字法
形声:从匕矢、聿声
English
learn, practice, study; toil
最读网肄字讲解
“肱”字的语文讲解
“肱”是一个汉字,其本义与手臂有关。在古代汉语中,“肱”常被用来指代人的上臂,与“股”(即大腿)相对应,形成对人体部位的典型描述。
从字形结构上看,“肱”字由“月”和“甫”两部分组成。“月”在古汉语中常作为名词后缀,表示与身体有关的意象,而“甫”则在这里起到了辅助构形的作用。当“月”与“甫”结合时,便形成了“肱”字,形象地描绘了手臂的形态。
在词语中,“肱”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肱骨”指的是人的上臂骨,是构成手臂的主要骨骼之一。“肱袖”则形容人的手臂,特别是袖子部分,给人一种宽大、有力的感觉。
此外,“肱”字还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和诗歌中,如《诗经·小雅·六月》中的“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其中的“肱”字,虽然并未直接出现,但整首诗通过描述军队行进、战士们威武雄壮的形象,间接地展现了“肱”所代表的强健手臂的力量与美感。
在现代汉语中,“肱”字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在文学作品、书法艺术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对人体部位的生动描绘,更是古代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感、寄托志向的重要载体之一。
总之,“肱”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既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观察,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和了解“肱”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

※ 肄的意思、基本解释,肄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肄
〈动〉
(1) 学习;练习 [study]
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后汉书》
(2) 又如:肄业上庠(在京都学堂读书)
(3) 检阅,检查 [review;check]。如:疑仪(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康熙字典
肄【未集中】【聿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音易。《廣韻》習也。《左傳·文四年》臣以爲肄業及之也。《禮·檀弓》君命,大夫與士肄。《註》肄,習也。君有命,大夫則與士展習其事。
又勞也。《詩·衞風》有洸有潰,旣詒我肄。《傳》肄,勞也。
又《小雅》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又《廣韻》嫩條也。《博雅》肄,枿也。《詩·周南》遵彼汝墳,伐其條肄。《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左傳·襄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註》夏肄杞也。肄,餘也,是斬而復生之餘也。
又水名。《山海經》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註》按卽溱水也。或作肄水。
又與肆通。《禮·玉藻·肆束及帶註》肆讀爲肄。肄,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