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亦字的解释
亦

拼音 注音一ˋ
部首亠部 总笔画6画 结构单一
五笔YOU 五行 统一码4EA6
笔顺丶一ノ丨ノ丶
名称点、横、撇、竖钩、撇、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ì(一ˋ)

⒈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亦无不可。亦步亦趋。

⒉  又:“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⒊  不过,只是:“王亦不好土也,何患无士?”

⒋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亦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⒌  姓。

异体字

  • ?
  • ?
  • ?
  • ?

汉英互译

also、too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also, too; likewise

最读网亦字讲解

“ 亦 ”的语文讲解 在汉字的世界里,“亦”这个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含义,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诗词中的常用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亦”字的用法和意义。 一、亦的基本含义 “亦”,作为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其本义是“也”,表示同样、也是的意思。它常常用于句子中,用来表示两种事物或情况相同或相似。 二、“亦”字的语法功能 1. 主语+亦+谓语:这是“亦”字最常见的用法。例如,“人亦念其家兮,岂忍忘所亲。”(屈原《离骚》)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强调人们同样会想念自己的家乡。 2. 定语+亦+中心词:有时,“亦”可以用于修饰名词,表示该名词的性质或状态也适用于另一事物。如:“亦犹是也。”(《荀子·非相》)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强调某种情况或性质也适用于前面提到的情况。 3. 副词+亦+否定词+动词:这种结构中,“亦”常用来加强否定意义。例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亦若此矣。”(《孟子·梁惠王下》)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强调前面提到的行为极端危险,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去做,且没有悔恨。 三、“亦”字的引申含义 除了基本含义外,“亦”字还可以引申出一些特定的含义。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强调自己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危险也不后悔。 此外,“亦”字还常用于文言文中,作为语气词使用,表达一种委婉、肯定的语气。如:“吾亦知夫和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强调自己对水积厚度的了解,进而推断出大舟的承载能力。 四、“亦”字的用法示例 1. 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心亦非诚好人也。”(韩愈《原道》)这里的“亦”表示“也”,用来并列描述两种情况或性质。 2. 表示转折关系:例如,“虽然今日之言,或未能免俗,然亦自知其非也。”(鲁迅《狂人日记》)这里的“亦”表示转折,强调尽管言辞可能不够完美,但作者自我反省后认为这并非坏事。 3. 表示假设关系:例如,“亦犹未晚也。”(《战国策·魏策四》)这里的“亦”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也”,用来提出一种假设性的情况。 总之,“亦”这个字在汉语中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亦”字的用法和意义对于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亦


※ 亦的意思、基本解释,亦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armpit]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词性变化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3) 又 [again]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复(又)

(5) 也…也…;又…又… [both…and…]——连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前面,强调两种动作、行为、状态、事物彼此并列或互相对待。如:亦真亦假

(6) 不过;仅仅;只是 [but;only]

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左传》

康熙字典

亦【子集上】【亠部】 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亦【卷十】【亦部】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从亦。羊益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腋,非是。

说文解字注

(亦)人之臂亦也。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爲語䛐。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㒳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曡之意。故引申爲重累之䛐。公羊傳。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北辰亦爲大辰。何注云。亦者、㒳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爲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贊美之䛐。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廪、亦服爾耕。鄭箋云。亦、大也。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爲射。或叚爲易。从大。象㒳亦之形。謂左右㒳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凡亦之屬皆从亦。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