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鄢字的解释
鄢

拼音 yān 注音一ㄢ
部首阝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GHGB 五行 统一码9122
笔顺一丨一丨一一フ丶丶丶丶フ丨
名称横、竖、横、竖、横、横、竖折折钩、点、点、点、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ān(一ㄢ)

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

⒉  姓。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焉、阝声

English

name of a district in Honan

最读网鄢字讲解

“鄢”字的语文讲解 “鄢”是一个汉字,其字形独特,发音也颇具特色。在现代汉语中,“鄢”虽然不算是常用字,但在古代文献和地名中仍有出现。 一、字形结构 “鄢”字由“阝”(即“邑”的变体)和“郪”两部分组成。“阝”通常被称为“右耳旁”,是汉字中的一个偏旁部首,常用于表示与地域、地名有关的意义。“郪”则是一个独立的字,其本义指古国名,位于现今的四川省三台县一带。 二、发音与读音 “鄢”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yān,也可读作yán,属于第三声。在古音中,它可能还有其他读音和用法。 三、字义与用法 1. 地名相关:“鄢”最著名的含义是与地名有关。例如,“鄢郢”在古代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位于现今的湖北江陵北武昌山北麓。“鄢鄙”则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现今的河南鄢陵县一带。 2. 形容词用法:“鄢”还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美好、美妙”的意思。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其中的“清扬”可用来形容女子美貌,而“鄢”字在此处可引申为美好的意味。 3. 其他用法:除了地名和形容词外,“鄢”在古代文献中还常出现,用于描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 四、文化意义 “鄢”字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通过学习和了解“鄢”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 总之,“鄢”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汉字,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发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鄢


※ 鄢的意思、基本解释,鄢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Yān

〈名〉

(1) 古邑名 [Yan city]

(2) 春秋楚别都,汉惠帝时改为宜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

(3) 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4) 周国名 [Yan state]。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

(5) 姓

康熙字典

鄢【酉集下】【邑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韻會》於乾切《集韻》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焉。《說文》南郡縣名。

《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音偃。地名。在鄭。

《廣韻》《集韻》?於建切,音堰。地名,在楚。《字彙補》《路史·國名紀》: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陽之宜城也。鄭伯克段于鄢,開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則沂之安陵也。《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漢·地志》作?。《集韻》作傿,非。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鄢【卷六】【邑部】

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从邑焉聲。於乾切

说文解字注

(鄢)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南郡宜城、二志同。前志曰。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按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西南九里故鄢城、亦謂之宜城廢縣是也。左傳昭十三年。王沿夏。將欲入鄢。杜曰。夏、漢別名。順流爲沿。順漢水南至鄢也。秦昭襄王卄八年。白起攻楚取鄢鄧。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高誘曰。秦兵出武關則臨鄢。下黔中則臨郢也。从邑。焉聲。於乾切。十四部。按釋文於建反。又於晩反。又按春秋經傳鄭伯克段于鄢、晉及楚鄭戰于鄢陵、說者謂潁川郡地也。前志作傿陵。

交流分享

  • 鄢的词语 组词
  • 鄢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