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缒字的解释
缒

拼音 zhuì 注音ㄓㄨㄟˋ 繁体
部首纟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7F12
笔顺フフ一ノ丨フ一フ一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缒(縋)zhuì(ㄓㄨㄟˋ)

⒈  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缒城而下。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et down with a rope

造字法

形声:从纟、追声

English

climb down rope; hang by rope

最读网缒字讲解

《说“缒”》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家族中,“缒”这个字虽然不算是极为常用,但却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一、字形结构与字义关联 “缒”的繁体字为“繫”,从糸(mì),本义与丝线有关,表示一种系住、拴住的动作或者行为。“缒”字的简化字保留了这种意义的核心部分。它的左边是“纟”,这一偏旁明确地提示我们这个字与丝线或者绳索之类的东西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基本字义 1. “缒”的基本含义是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例如在古代的战争场景中,当城池被围困,城内的人可能会用绳子将物资缒下城墙,以补充城内的给养;或者在一些山势险峻的地方,人们为了跨越山谷,会利用绳索将自己缒送到对岸的安全地带。 2. 在一些文学性的描述中,“缒”也带有一种危险和艰难的感觉。比如“夜缒而出”,描绘出在夜晚,主人公身系绳索从城墙缓缓下降的画面,这个画面中不仅有动作的呈现,更蕴含着紧张的氛围和特殊使命背后的风险。 三、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1. 历史故事中的“缒” - 在“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他日,公问其故。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其爱君而忘身,故敢以私事求假于君。’公曰:‘善。’乃令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以君之灵,得返见郑伯,君之惠也,不犹愈于亡乎?’使返,告诸大夫曰:‘孤虽归,无能为也已。’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以君之惠,得返见郑伯,君之惠也,不犹愈于亡乎?’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以君之灵,得返见郑伯,君之惠也,不犹愈于亡乎?’使返,告诸大夫曰:‘孤虽归,无能为也已。’”其中晋襄公释放孟明等三人时,孟明表示如果能够回国,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朽,这里面有一种对晋国宽容的感激,而晋国当时允许他们离开,也是一种战略考量。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战争状态下,这些人就像是处于危险境地等待被处置的对象,也可以想象如果晋国想要对他们不利,完全可以用绳索将他们缒下城墙之类表示一种强制处理的方式,当然这只是一些延伸性的想象。 2. 文学作品中的“缒” - 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夜缒而出”的描写。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而压抑,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里的“缒”字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在危险的环境下,为了寻找真相、为了表达爱国情怀而采取的一种冒险行动。在深夜,周围可能布满了反动势力的眼线,而她们却勇敢地顺着绳索缒下,走向未知的危险,这一“缒”字深刻地体现出她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的信念。 “缒”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动作的字,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象征意义。

缒


※ 缒的意思、基本解释,缒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uì

〈动〉

(1) (形声。从糸( ),追声。本义:糸在绳子上放下去)

(2) 同本义 [let down (with a rope)]

缒,以绳有所悬也。——《说文》

夜缒纳师。——《左传·襄公十九年》

子占使师夜缒而登。——《左传·昭公十九年》

[烛之武]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宋史》

(3) 又如:缒关(从关门旁缘绳而下);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 拽;拉 [pull;draw]。如:缒牛(拉牛;牵牛);缒手(拉手)

词性变化

zhuì

〈名〉

(1) 绳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左传》

(2) 又如:缒绝(绳断);系缒(系结绳索)

康熙字典

縋【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韻會》?馳僞切,音膇。《正韻》直類切,音隊。《說文》以繩有所懸也。《博雅》縋,繩索也。《左傳·僖三十年》夜縋而出。《註》縋,縣城而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縋【卷十三】【糸部】

以繩有所縣也。《春秋傳》曰:“夜縋納師。”从糸追聲。持僞切

说文解字注

(縋)㠯繩有所縣也。縣者、系也。以繩系物垂之是爲縋。縋之言垂也。玄應引縣下有鎮。春秋傳曰。夜縋納師。見左傳襄十九年。从糸。追聲。持僞切。按當持位切。古音在十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