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芧字的解释
芧

拼音 xù zhù 注音ㄒㄨˋ ㄓㄨˋ
部首艹部 总笔画7画 结构上下
统一码82A7
笔顺一丨丨フ丶フ丨
名称横、竖、竖、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xù(ㄒㄨˋ)

⒈  栎树;亦指栎实:“狙公赋芧。”

其他字义

zhù(ㄓㄨˋ)

⒈  三棱草,茎直立,三棱形。

异体字

English

chestnut oak

最读网芧字讲解

“芟”字的语文讲解 “芟”是一个形声字,从“艹”(草字头)和“咸”声旁。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 一、字义解析 “芟”的本义是“割草”,即除去田间的杂草。这个意义源于其形声字的构造,“艹”作为声旁,提示了与植物相关的意义;而“咸”则作为形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咸”相近或相关。 二、词性变化 “芟”可以作为多种词素的组成部分,构成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1. 作为动词:“芟”可以表示割取、除掉的意思。如:“芟夷杂草,以肥田壤。”(意思是割掉杂草,来肥沃田地。) 2. 作为名词:有时“芟”也可以指代某些被割下的植物部分,如:“芟艾以为席。”(意思是割下艾草用来做席子。) 三、文学运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芟”字也常被用作比喻或象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 比喻手法:有时作者会用“芟”来比喻某种行为或态度,如“芟芜秽草,以显芳林。”(意思是除去荒芜的杂草,使芳林显现出来。)这里,“芟”被用来比喻剔除不良的部分,让美好的事物得以显现。 2. 象征手法:“芟”还可以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割除杂草需要勇气和决心,这种精神在文学作品中也被用来赞美那些勇于面对困难、努力进取的人。 四、总结 “芟”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通过了解“芟”的字义、词性变化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在学习“芟”字时,我们还应注意其读音和形旁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掌握其正确的用法和意义。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多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芧


※ 芧的意思、基本解释,芧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橡树,栎的一种 [oak]

先生居山林,食芧栗。(芧栗:橡实)——《庄子·徐无鬼》

(2) 橡实 [acorn]

狙公赋芧。——《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3) 另见 zhù

基本词义

zhù

〈名〉

(1) 草名,亦名三棱,荆三棱 [Yagara bulrush],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沼泽旁边,茎三角形,高三四尺,外表光泽,中有白穰,柔如藤,可织物,花色浓褐

蒋茅青芧。——《史记》

(2) 另见

康熙字典

芧【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正韻》?同苧。

《前漢·司馬相如傳》蔣芧靑薠。《註》芧,三稜也。

《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音序。木名,栩也。

芧栗。《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朝四而暮三,衆狙皆喜。李軌讀作羊諸切,音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芧【卷一】【艸部】

艸也。从艸予聲。可以爲繩。直呂切

说文解字注

(芧)艸也。上林賦蔣芧靑薠。張揖曰。芧三棱也。郭樸音杼。按三棱者蘇頌圖經所謂葉似莎艸極長、莖三陵如削、高五六尺、莖端開花是也。江蘇蘆灘中極多。呼爲馬芧。音同宁。莖可繫物。亦可辮之爲索。南都賦。藨苧薠莞。李注引說文苧可以爲索。葢賦文本作芧。文?上林賦亦作苧。苧者、芧之別字。从艸。予聲。直呂切。五部。可㠯爲繩。

交流分享

  • 芧的词语 组词
  • 芧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