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洩
⒈ 同“泄1”。
异体字
- 泄
English
leak, drip; vent or release
最读网洩字讲解
“懑”字的语文讲解
“懑”是一个汉字,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懑”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语文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懑”通常表示愤怒、不满的情绪。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愤慨、不悦时,就可以用“懑”来表达这种情绪。例如,在古文中,“懑然”常用来形容人因极度不满而皱眉、叹气的心情。
二、出处与用法
1. 出处:“懑”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懑,怒也。”这表明“懑”作为形容词,其本义就是愤怒。
2. 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懑”可以作为谓语、定语等成分,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某种情绪。同时,“懑”也可以作为宾语,直接放在句子后面,表达一种情绪状态。例如,在《左传·宣公二年》中有“陈臾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毋庸置疑,彼何罪焉?’对曰:‘尔以为莫己若,故求之;吾恶知其莫己若者?’对曰:‘然则尔之于尔,何如?’对曰:‘挠乱,莫予甚焉。’于是陈臾乃怨之,曰:‘我不能忍,以教之。’明日,陈臾以告,曰:‘请尝谏。’公曰:‘何如?’对曰:‘迩臣司朝,君臣之道也。毋或不闻,是以无朝。今吾子曰:‘必闻其声,否则闻其声。’抑臣弗敢望也。’于是公曰:‘何如?’对曰:‘王臣之与,不可以不雅听焉。民之所欲,唯王之欲,以成王之业,乌得以荐之?’公曰:‘然则尔之言也,何如?’对曰:‘迩臣皆知其然也,而莫知其不然也。知而不言,是不忠也;知而弗言,是不智也。故明主听之以耳,不听之以心。臣请言之:‘臣闻之,臣闻诸郑国:子产佐子大叔,使皆必以礼乐法而不以乱,谓之德音。今君曰:‘必闻其声,否则闻其声。’岂非德音也哉?’然则必闻其声,而后可以入,入而后可以仕矣。今吾子曰:‘然则尔之言也,何如?’对曰:‘是以无益于德音也。’”这段对话中,“懑”字被用来表达陈臾对于郑国国君的不满情绪。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与“懑”意思相近的词有“愤”、“怒”、“愤慨”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因不满而产生的强烈情绪。
2. 反义词:与“懑”意思相反的词有“悦”、“乐”、“安”等,它们表示愉悦、高兴的情绪状态。
四、文化内涵
“懑”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强调要以礼待人、以德服人,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懑”字的用法上。当人们感到愤怒时,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而不是任意发泄。
总之,“懑”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汉字,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风貌。

※ 洩的意思、基本解释,洩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洩【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餘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音曳。舒散也。《左傳·隱元年》其樂也洩洩。
又飛翔貌。《木華·海賦》翔霧連軒淫淫洩洩。
又順風貌。《木華·海賦》或掣掣洩洩于裸人之國。
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音薛。《揚子·方言》洩,歇也。《左思·東都賦》馬踠餘足,士怒未洩。
又漏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又除去也。亦作渫,詳渫字註。
又減也。《左傳·昭二十年》濟其不足,以洩其過。
又谿名。《水經注》諸曁縣洩谿。
又姓。《左傳·僖七年》鄭有洩氏。《玉篇》同泄。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泄【卷十一】【水部】
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从水丗聲。余制切
说文解字注
(泄)泄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前志九江郡博鄉。此云博安、與水經合。洵波當作芍陂。氐當作比。水經曰。泄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西北入於淮。注云。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泄水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西北出歴濡谿。謂之濡水。自濡谿逕安豐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須口。按淠卽沘字。見沘水篇注。洵波無考。疑作芍陂。水經云過芍陂、則非受也。疑當作水受九江博安洵爲句。洵卽濄水出者。下四字當作過芍陂北入比六字。然無左證。與酈云上承沘者不合。亦所謂聞疑載疑而已。从水。世聲。余制切。五部。毛詩大雅傳曰。泄泄猶沓沓也。此謂假世爲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