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隰字的解释
隰

拼音 注音ㄒ一ˊ
部首阝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右
五笔BJXO 五行 统一码96B0
笔顺フ丨丨フ一一フフ丶フフ丶丶丶丶丶
名称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xí(ㄒ一ˊ)

⒈  低湿的地方:“山有榛,隰有苓”。

⒉  新开垦的田。

异体字

  • ?
  • ?
  • ?
  • ?
  • ?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low, damp land, marsh, swamp

最读网隰字讲解

“隰”字的语文讲解 “隰”是一个形声字,从水,希声。从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希”,本义是指稀少,引申指低湿之地。因此,“隰”字的本义是指低湿之地。 在《说文解字》中,对“隰”有这样的解释:“隰,湿地也。”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揭示了“隰”字的含义。它描述了一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低洼且湿润的土地。 在古代文献中,“隰”字常被用来形容土地的低洼和湿润。《诗经·小雅·小宛》中有“隰桑有阿,其叶有难”的句子,描写的是低湿地上桑树的景象。这里的“隰”正是指低湿之地。 此外,“隰”字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品行卑下、地位低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屈原时说:“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里的“屈平”即指屈原,他宁愿选择流放,也不愿同流合污,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品格。这里的“屈平”可以被看作是“隰”字的一种引申意义,即卑下的品格或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隰”字虽然不常用,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仍然会出现。比如,在地理、地质等领域,人们可能会提到某些低洼且湿润的地区,这时就会用到“隰”字。 总之,“隰”字是一个形声字,其本义是指低湿之地,并通过引申意义来比喻人的品行卑下或地位低下。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仍然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的汉字。

隰


※ 隰的意思、基本解释,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形声。阜:土山,与土地有关。本义:低湿之地)

(2) {同本义}[swamps]

隰,阪下湿也。——《说文》

下湿曰隰。——《尔雅·释地》。李注:“谓土地窊下常阻洳,名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传·昭公元年》

原隰底绩。——《书·禹贡》

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周礼·大司徒》

牧隰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湿。”

平原之隰。——《管子·形势》。注:“下泽也。”

丘隰水潦。——《淮南子·时则》

山有榛,隰有苓。——《诗·邶风·简兮》

南望原隰。——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湿地方所生长的草);隰皋(水边低洼,生长牧草的地方)

(4) 新开垦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诗·周颂·载芟》

康熙字典

隰【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玉篇》同?。《集韻》或作?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隰【卷十四】【?部】

阪下溼也。从?㬎聲。似入切〖注〗?,古文。

说文解字注

(隰)阪下溼也。釋丘曰。下溼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溼處亦謂之隰也。許用後說者、以其字从?也。从?。㬎聲。似入切。七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