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蛀
⒈ 〔蛀虫〕a.指能咬树干、衣服、书籍和粮食等的小虫,如天牛、衣鱼、米象;b.喻侵犯国家、公众利益的坏人。
⒉ 被虫子咬坏:书本被虫蛀了。蛀蚀。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at by moth、moth
造字法
形声:从虫、主声
English
insects that eat books, clothes
最读网蛀字讲解
“蛀”字的语文讲解
在汉字的海洋中,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而“蛀”字,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象形或指事字,更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生动反映,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蛀”字,从字形结构来看,由“虫”和“主”两部分组成。这种构造方式在汉字中被称为形声字,其中“虫”作为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与“虫”有关,而“主”作为形旁,则提示了字的意义与“虫”在某物中为主导或造成破坏有关。
从字义上来看,“蛀”指的是一种昆虫——蛀虫,这类昆虫以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为食,常常在内部侵蚀,造成损害。因此,“蛀”字引申为“侵蚀、破坏”的意思,如“蛀牙”、“蛀蚀”等词语,都是形容某种事物被内部力量逐渐破坏的状态。
在语言运用中,“蛀”字常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各种生动的表达。例如,“蛀书虫”形象地描绘了那些爱读书到极致,仿佛书虫般在书海中穿梭的人;而“蛀心虫”则用来比喻内心深处的烦恼或恶习,如同虫子一样侵蚀着人的心灵。
此外,“蛀”字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社会现象或人生哲理。比如,“蛀虫”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贪图私利、损害集体利益的人,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被“蛀虫”侵蚀。
从字形演变的角度来看,“蛀”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蛀”字的形状可能更加复杂,但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它的形状逐渐简化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汉字书写的便捷性,也反映了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规律。
总之,“蛀”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生动反映,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蛀”字,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字义,还能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 蛀的意思、基本解释,蛀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蛀
〈名〉
(1) (形声。从虫,主声。本义:蛀虫)
(2) 同本义 [moth]
蠹侵嘉树,蛀耗米珠。——明· 顾大韶《又后虱赋》
(3) 又如:蛀食(谓蛀虫咬吃);蛀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玉米螟等幼虫的统称);蛀书蠹(蛀蚀书卷的蠹鱼。借指只知啃书本读书的人);蛀书虫(蛀书蠹)
(4) 用同“疰”[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如:蛀夏(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船(不适应乘船);蛀轿(不适应乘轿)
词性变化
◎ 蛀
〈动〉
(1) 蠹蚀;被蛀虫咬坏 [bore (by borer or any wood-boring insect)]
木犀蛀者,用芝麻带壳悬树上。——宋· 苏轼《格物粗谈》
(2) 又如:蛀孔(虫蛀咬后留下的孔洞);蛀蚀(因被虫蛀而受损伤。常比喻伤害);蛀牙(龋齿的俗称);蛀齿(即龋齿。齿质受腐蚀的病)
康熙字典
蛀【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音注。《本草》木蠹蟲,亦名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