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兀字的解释
兀

拼音 注音ㄨˋ
部首儿部 总笔画3画 结构上下
五笔GQV 五行 统一码5140
笔顺一ノフ
名称横、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wù(ㄨˋ)

⒈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⒉  高高地突起: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⒊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异体字

  • 兀

汉英互译

stand uprigh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o cut off the feet

最读网兀字讲解

“兀”字的语文讲解 “兀”是一个形声字,从“儿”,“元”声。其本义是“高耸”,如“兀立”表示高耸而直立的样子。 在古文中,“兀”常用来形容山峰等高耸入云的景象。例如,“兀兀云山天际头”便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以雄伟壮丽的视觉感受。 此外,“兀”还可以用来形容人孤独、高傲或自得其乐的状态。如“兀兀然坐著”的“兀兀”,便传达出一种孤独、自得其乐的感觉。 同时,“兀”也是一个姓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学习“兀”字时,我们需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字形结构。它的读音为wù,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作wù或wū。字形上,“兀”字由“儿”和“元”组成,其中“儿”作为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与“儿”相近;“元”作为形旁,则提示了字的含义。 在理解“兀”字的语文意义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受其形象和意境。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字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总之,“兀”是一个充满韵味和表现力的汉字,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

兀


※ 兀的意思、基本解释,兀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1) ——“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2) 另见

基本词义

〈形〉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词性变化

〈动〉

动摇,摇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still]。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代〉

(1) 这,那 [this;that]。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名]∶姓

(3) 另见

康熙字典

兀【子集下】【儿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兀【卷八】【儿部】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

说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讀若夐。夐今韵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人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茂陵有兀桑里。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葢周秦舊名。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