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迕字的解释
迕

拼音 注音ㄨˇ
部首辶部 总笔画7画 结构左下包围
五笔TFPK 五行 统一码8FD5
笔顺ノ一一丨丶フ丶
名称撇、横、横、竖、点、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wǔ(ㄨˇ)

⒈  相遇:相迕。

⒉  违背,相抵触:迕目(反目,不和睦)。违迕。莫敢复迕。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辶、午声

English

obstinate, perverse

最读网迕字讲解

“迕”字的语文讲解 “迕”是一个相对少用的汉字,其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我们时常能见到这个字的身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迕”字的含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一、“迕”字的含义 “迕”字的基本含义是“违背”、“违反”。它表示某种行为或态度与常规、期望或他人的信任相悖。例如,“迕逆”表示违逆、不顺从;“迕视”则表示逆视、不屑一顾。 二、“迕”字的用法 1. 作为谓语动词:表示违背、违反的意思。如:“行不由径,言不行则,迕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行走不走正路,说话不讲道理,就是违背了正道。) 2. 作为宾语或定语:有时“迕”可以作宾语或定语,修饰名词。如:“迕心之物”(违背心意的事物);“迕世之言”(不合时宜的言论)。 3. 作为连词:用于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如:“虽欲勿往,迕人之议,亦不可得矣。”(虽然想不去,但违背别人的议论,也是不可能的。) 三、“迕”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迕”字在句子中的运用往往带有一种无奈、遗憾或反讽的意味。当某人的行为或态度与普遍认可的规范或期望相悖时,我们常常会用“迕”来表达这种矛盾或冲突。 例如,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家亡恨,一去复何言。岂不怀归意,蹉跎空自吟。乱实不成文,败落皆因循。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两句,实指当时的社会现实,‘家亡’则是个人遭遇的悲剧。诗人在此并非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繁盛与战乱的惨烈,来烘托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其中‘国破家亡恨’一句,既是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愤懑,而‘一去复何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前途的深深忧虑。” 此外,“迕”字还常用于文言文中,与一些表示对立意义的词语组合使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总之,“迕”字虽然不算是常用字,但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迕


※ 迕的意思、基本解释,迕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午声。本义:相逢;相遇)

(2) 同本义 [meet]

迕,遇也。——《玉篇》

王甫时出,与 蕃相迕。——《后汉书·陈蕃传》

(3) 违反;违背 [violate]

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庄子》

上下相反,好恶乘迕。——《汉书·食货志上》

(4) 交错;夹杂 [crisscross]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迕忧乐,歌笑杂悲欢。——宋· 苏轼《乔太傅见和复次韵答之》

(5) 触犯 [offend]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资治通鉴》

康熙字典

迕【酉集下】【辵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誤。《玉篇》遇也。《後漢·?蕃傳》王甫時出,與蕃相迕。《註》迕,猶遇也。

《說文》逆也。《前漢·食貨志》好惡?迕。《註》迕,違也。

《王褒·洞簫賦》氣旁迕以飛射。《註》言氣競旁出,遞相逆迕也。

錯迕,交雜也。《宋玉·風賦》迴穴錯迕。

《集韻》阮古切《韻會》疑古切,?音五。義同。

《正字通》遻??通。古通午。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