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麈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麈
⒈ 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
造字法
形声:从鹿、主声
English
species of deer
最读网麈字讲解
《说“麈”》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麈”是一个颇具文化韵味的字。
一、字形与字义的渊源
“麈”,从鹿,主声。鹿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与优雅、灵动相关联。其本义是指一种鹿类动物,即麋鹿。麋鹿是一种珍稀而美丽的生物,角枝形态独特,身姿矫健。然而,这个字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又有了更多的延伸。
二、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1. 激浊扬清的工具
在魏晋时期,“麈”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的代表。当时名士们常常手持麈尾,进行清谈。这种清谈并非是无意义的闲聊,而是围绕哲学、文学、政治等诸多严肃的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麈尾就像是一种指挥棒,在讨论中起到引导话题、强调观点、驳斥谬误的作用。手持麈尾的名士们,通过挥动麈尾来激浊扬清,弘扬正道,批判那些世俗的、腐朽的思想观念。例如,王衍等清谈大家,他们在竹林之下,手持麈尾,侃侃而谈玄学经典,探讨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2. 高雅与超脱的象征
“麈”所代表的麈尾,因其材质精美(取自麋鹿)、造型独特,成为了高雅之物。拥有麈尾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它在清谈中的人,被视为有高雅情趣、超凡见识的人。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们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他们不屑于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麈尾成为了他们表达这种态度的一种外在标志,象征着他们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对高雅文化和纯粹精神交流的向往。
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麈”字也频繁出现。如在《世说新语》这部记录魏晋风度的经典著作里,就有许多关于麈尾和清谈的描写。“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十馀次。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孙盛和殷浩清谈时的投入,连手中的麈尾都因为激烈的辩论而纷纷脱落,可见当时清谈气氛的热烈程度。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让“麈”这个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之,“麈”这个字不仅仅是对一种动物的指代,更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为了高雅文化、精神追求、思想辩论的重要象征,它反映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

※ 麈的意思、基本解释,麈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麈
〈名〉
(1) 驼麈 [elk]。即“麋鹿”。俗称“四不像”
翦旄麈。——《文选·左思·蜀都赋》
(2) 麈尾(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尘)的省称 [elktail whisk]
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欧阳修《和圣俞聚蚊》
(3) 又如:挥麈(挥动麈尾,以掸灰尘);麈尾(用麈的尾毛制成的拂麈)
康熙字典
麈【亥集下】【鹿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主。《說文》麋屬。《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麈。《名苑》鹿大者曰麈,羣鹿隨之,視麈尾所轉而往,古之談者揮焉。《恩平郡譜》麈謂之荒,鹿謂之
。《華陽國志》郪縣宣君山出麈尾。《司馬相如·上林賦》沈牛麈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麈【卷十】【鹿部】
麋屬。从鹿主聲。之庾切
说文解字注
(麈)麋屬。說文自麋至麈皆說麋屬。乾隆三十一年。純皇帝目驗御園麈角於冬至皆解。而麋角不解。敕改時憲書麋角解之麋爲麈。因知今所謂麈、正古所謂麋也。吳都賦注云。旄麈有尾。故翦之。从鹿。主聲。之庾切。古音在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