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蠋字的解释
蠋

拼音 zhú 注音ㄓㄨˊ
部首虫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五笔JLQJ 统一码880B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丨フ丨丨一ノフ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ú(ㄓㄨˊ)

⒈  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

异体字

  • ?

造字法

形声:从虫、蜀声

English

caterpillar

最读网蠋字讲解

《说“蠋”》 在汉字的大家族中,“蠋”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存在。 一、字形结构 “蠋”的字形颇具象形意味。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为“虫”字旁,这一偏旁明确地揭示了该字与昆虫类生物相关。右边的部分为“蜀”,这一部分给这个字增添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二、字义解读 1. 本义 “蠋”的本义指一种昆虫,也就是蛴螬,它是金龟子的幼虫。这种幼虫身体肥大,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它们大多生活在土中,以植物的根、块茎等为食,是一种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的害虫。例如在一些古老的农书之中,就常常提到蠋对庄稼的危害,提醒农民们要注意防范。 2. 引申义 在古汉语中,“蠋”有时也被用来比喻人的一种蜷缩、蛰伏的状态。就像蛴螬在土中蜷缩着身体的样子一样,人如果处于一种消极避世、不敢有所作为或者是在艰难环境中暂时隐匿自身的状态时,可能会被形容为如同蠋一般。这种引申义体现了古人善于以物喻人、从自然生物的特性中汲取灵感来丰富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在文化中的体现 1.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蠋”字偶尔会出现,虽然不频繁,但每次出现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如在某些描写田园生活或者反映农事的诗文中,提到蠋是为了展现乡村生态的一个侧面,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挑战。而在一些志怪小说里,蠋可能会被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与其他奇幻元素相结合,成为构建奇异故事的一部分。 2. 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这个字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昆虫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古人不仅仅满足于认识常见的昆虫,还将它们的名称准确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文字传承给后世。从“蠋”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生物分类和文化表达的智慧,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昆虫学知识和古人对自然认知的大门。 总之,“蠋”这个字虽然不常用,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字形字义以及古人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刻思考。

蠋


※ 蠋的意思、基本解释,蠋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ú

〈名〉

(1) 即毛虫。蝴蝶或蛾子的伸长状幼虫。色青,形似蚕,大如手指[caterpillar;larva of a butterfly or moth]

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庄子》。成玄英疏:“蠋者,豆中大青虫”

(2) 又如:蠋绣(蠋虫蚀木而成的错杂纹理,谓其有如刺绣,故称)

康熙字典

蠋【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直錄切《集韻》厨玉切,?音躅。躑蠋,蟲名也。《爾雅·釋蟲》蚅,烏蠋。《註》大蟲如指,似蠶。《詩·豳風》蜎蜎者蠋。《莊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註》蠋,豆藿中大靑蟲也。

人名。《戰國策》顏獨,《春秋後語》作王蠋。

《集韻》尺玉切,音擉。《韻會》殊玉切,音屬。義?同。

《集韻》朱欲切,音燭。蝝蠋。

《詩》蜎蜎者蠋,《唐韻》古音讀汝,叶下野韻。通作蜀。《詩詁》蜀本从虫,又加虫,俗字也。或作蠾。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蜀【卷十三】【虫部】

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市玉切

说文解字注

(蜀)葵中蠶也。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僧異也。桑中蠹卽蝤蠐。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謂勹。象其身蜎蜎。市玉切。三部。詩曰。蜎蜎者蜀。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虫。非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