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舳字的解释
舳

拼音 zhú 注音ㄓㄨˊ
部首舟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8233
笔顺ノノフ丶一丶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ú(ㄓㄨˊ)

⒈  〔舳舻〕a.船尾和船头;b.首尾衔接的大船,如“舳舳千里”,“舳舳相继”。

造字法

形声:从舟、由声

最读网舳字讲解

《说“舳”》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世界里,“舳”这个字宛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小星,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一、字形结构与读音 “舳”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为“舟”,右边是“由”。“舟”作为偏旁,点明了这个字与船只有着密切的联系。“舳”的读音是“zhú”,声调为第一声,读音清脆响亮,在古文中也常常被读作“zhòu”,不过这种读音现在较少使用。 二、字义内涵 1. 本义 “舳”字的本义是指船尾。在古代,船只构造相对简单,但各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名称,“舳”明确地指向了船的尾部这一特定区域。例如在一些古老的文献记载中描述船只航行或者停靠的场景时,就会用到“舳”字来准确地表示船尾的位置或者船尾部分的构造特征。 2. 引申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舳”字有了引申义。“舳舻”这个词就表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常用来泛指船只。“舳舻千里”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水面上船只相连,绵延千里的壮观景象。它既可以用来形容军事上水军舰队的庞大,如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水军号称“舳舻千里”;也可以用来描绘江河之上舟船往来的繁忙景象,像在古代一些繁华的水运枢纽地段,运河之上“舳舻”穿梭不息。 三、文化意义 1. 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古代诗词到散文,“舳”字频繁出现,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水乡风情或者壮阔的航海氛围。如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舳”字,但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画面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艘艘小船“舳”影摇曳。而在描写航海冒险或者大规模水战的文学作品里,“舳舻”的出现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宏大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 2. 在历史文化中的印记 它见证了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繁荣。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无数的商船扬帆起航,这些船只的船尾都带有“舳”的元素。从中国沿海到东南亚、印度洋沿岸,“舳”所代表的船只承载着文化、贸易交流的重任,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明的纽带。 总之,“舳”这个字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记忆以及独特的语义演变历程。它是汉字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透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船只构造、水上交通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奥秘。

舳


※ 舳的意思、基本解释,舳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òu

〈名〉

(1) 船头 [stern]

弘舸连舳,巨槛接舻。——《文选·左思·吴都赋》

(2) 另见 zhú

基本词义

zhu

〈名〉

(1) (形声。从舟,由声。本义:船尾)

(2) 同本义 [stern of a ship]

舳,舟尾。——《说文》

船后曰舳。——《方言九》

舳,船后持舵处也。——《汉书·武帝纪》李斐注

(3) 舵 [rudder]

今齐世庸士之人,不好学问,专以己之愚而负巨任,若无辑舳,济江海而遭大风,漂没于百仞之渊,东流无崖之川。——《盐铁论》

(4) 船 [boat]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舳,舳舻也。——《说文》

舳舻千里。——《汉书·武帝纪》

(5) 另见 zhòu

康熙字典

舳【未集下】【舟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直六切《集韻》佇六切《韻會》仲六切,?音逐。《說文》舳艫也。漢律名船方長爲舳艫。一曰舟尾。《揚子·方言》船後曰舳。舳,制水也。《註》今江東呼柂爲舳。《前漢·武帝紀》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註》舳,船後持柂處。《郭璞·江賦》舳艫相屬。《註》舳,舟尾也。艫,船頭也。

《集韻》余救切,音貁。舟首也。《小爾雅》船頭謂之舳。

直祐切,音胄。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舳【卷八】【舟部】

艫也。从舟由聲。漢律名船方長爲舳艫。一曰舟尾。直六切〖注〗臣鉉等曰:當从胄省乃得聲。

说文解字注

(舳)舳艫也。各本艫上刪舳字。今補。此三字爲句。非以艫釋舳也。韵會所據本不誤。从舟。由聲。直六切。三部。漢律名船方長爲舳艫。長當作丈。史、漢貨殖傳皆曰。船長千丈。注者謂總積其丈數。葢漢時計船以丈。每方丈爲一舳艫也。此釋舳艫之謂。二字不分析者也。下文分釋謂船尾舳、謂船頭艫。此分析者也。一曰船尾。船舊作舟。今正。此單謂舳字也。方言曰。舟後曰舳。舳所以制水也。郭云。今江東呼柁爲舳。按釋名。船、其尾曰柁。仲長統、郭璞皆用柁字。而淮南子作杕。船之有舳。如車之有軸。主乎運轉。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