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誅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誅
⒈ 见“诛”。
异体字
- 㦵
- 诛
English
execute, kill, put to death; punish
最读网誅字讲解
《说“诛”》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家族中,“诛”这个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一、字形演变与字源
从字形上看,“诛”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讠”(言字旁),右边为“朱”。“讠”作为表意的部分,表明这个字与言语有着紧密的联系。“朱”在古代有红色的意思,同时也有诛杀等严肃意义的关联。最初的“诛”字,在古文字中的形象就蕴含着用言语来定罪、惩处的意味。
二、字义解析
1. 刑罚、杀戮
这是“诛”字最为常见和直观的意义。在古代社会,法律体系尚不如今日完备,对于犯罪者的惩处,“诛”往往体现为一种严厉的刑罚手段。例如“诛九族”,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将犯罪者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以达到威慑他人、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这种用法体现了当时统治阶层以强力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威和社会稳定的观念。
再如“诛灭”,表示杀尽、消灭的意思。当一个势力强大到威胁统治阶层或者其他群体的利益时,就可能面临被诛灭的命运。
2. 责备、谴责
除了表示肉体上的惩处,“诛”字还引申出了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意义。“诛心”一词便是很好的例证。所谓“诛心”,就是揭穿动机的评论,通过言语对一个人的思想、动机进行严厉的批判。比如在文学批评或者历史评价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对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文学角色“诛心”的情况。对于那些表面上行为看似合理,但动机不纯的人,人们会用犀利的言辞去揭露其内心的丑恶之处,这就是“诛心”之义的体现。
三、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1. 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诛”字频繁出现。在史传文学如《史记》里,司马迁在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常常会用到“诛”字来描述帝王对臣子的惩处或者正义之士对奸佞的讨伐。例如在描写秦朝末年的历史时,对于秦二世的昏庸无道以及赵高的专权乱政,作者就隐含着对他们应该被诛灭的评判。在诗词作品中,“诛”字也能增添作品的力度。如杜甫的诗中有时会表达对安史之乱中叛军将领的谴责,希望他们能够被诛灭,以恢复大唐的山河清平。
2. 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
“诛”字所蕴含的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一方面,它体现了对正义的维护。当一个社会存在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时,人们希望通过“诛”这种手段来恢复社会的公序良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只有拥有权力的人才能实施“诛”的行为,这种权力的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的公平性。
“诛”这个字,从它的字形到字义,再到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符号。

※ 誅的意思、基本解释,誅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誅【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音株。《說文》討也。《廣雅》殺也。《書·胤征》以干先王之誅。《禮·月令》詰誅暴慢。《註》誅者,戮其人。《前漢·
法志》征暴誅悖,治之威也。《莊子·庚桑楚》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爲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又《釋名》罪及餘人曰誅。誅,株也。如株木根,枝葉盡落也。《周禮·秋官·司烜氏》軍旅修火禁,邦若屋誅,則爲明竁焉。《註》鄭司農云:屋誅,謂夷三族。
又《易·雜卦》明夷誅也。《註》誅,傷也。
又《晉語》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玉篇》罰也。《禮·曲禮》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註》誅,罰也。
又《類篇》責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誅求無時。《註》誅,責也。《周禮·天官·大宰》誅以馭其過。《疏》人有過失,非故爲之者,則以言語責讓之。
又翦除也。《晉語》故以惠誅怨。《註》誅,除也。《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詩》傍此煙霞茅可誅。《正字通》翦茅爲屋。借用誅字。
又叶之由切,音周。《華覈·自責文》不敢違敕,懼速罪誅,冒承詔命,魂逝形留。
又叶株遇切,株去聲。《蔡邕·釋誨》下獲熏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前車已覆,襲軌而騖。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誅【卷三】【言部】
討也。从言朱聲。陟輸切
说文解字注
(誅)討也。凡殺戮、糾責皆是。从言。朱聲。陟輸切。四部。
交流分享
- 誅的词语
- 誅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