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柝字的解释
柝

拼音 tuò 注音ㄊㄨㄛˋ
部首木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左右
五笔SRYY 五行 统一码67DD
笔顺一丨ノ丶ノノ一丨丶
名称横、竖、撇、点、撇、撇、横、竖、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uò(ㄊㄨㄛˋ)

⒈  古代打更用的梆子:“朔气传金柝”。

⒉  古同“拓”,开拓。

异体字

  • ?
  • ?
  • ?
  • ?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watchman's rattle

最读网柝字讲解

“柝”字的语文讲解 “柝”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却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字,还常常出现在古代的诗词、文章中,为作品增添了一种古朴和典雅的气息。 一、字形结构 “柝”字由“木”和“乍”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木”作为偏旁,通常与树木、木材有关;而“乍”则常常表示突然、暂时的意思。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有意义又富有想象力的汉字。 二、字义解析 1. 基本意义:“柝”最基本的意义是用来报警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警报器或更夫的梆子。在古代,人们常常依靠这种器具来传递信息,尤其是在夜间或荒郊野外,以确保人们的安全。 2. 引申意义:除了基本的报警功能外,“柝”还可以引申为孤独、独自一人之意。这种用法源于其字形中的“木”,因为“木”常常与单独、独自相关联。例如,在古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独钓”便蕴含了“独自一人”的意味。 三、历史文化背景 “柝”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出现“柝”字,但其中的意境和氛围却与“柝”所代表的孤独、警觉之情相呼应。此外,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小说中,“柝”也常被用作象征孤独或警觉的意象。 四、书法艺术 “柝”字在书法艺术中也颇受青睐。由于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它在书法家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韵味。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能见到“柝”字的身影,展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总之,“柝”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却是无法忽视的。通过了解和学习“柝”字,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还能在书法艺术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柝


※ 柝的意思、基本解释,柝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tuò

〈名〉

(1) (形声。从木,橐声。本义: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2) 同本义 [watchman's clapper]

夕击柝而比之。——《周礼·天官·宫正》

鲁击柝闻于 邾。——《左传·哀公七年》

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荀子·荣辱》

大夫击门,士击柝。——《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范宁注:“柝,两木相击。”

朔气传金柝。——《乐府诗集·木兰诗》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柝击(击柝巡夜);柝汲(巡夜和汲水。泛指劳作)

(4) 象声词 [clang]。如:柝柝

词性变化

tuò

〈动〉

(1) 判,分开 [divide]。如:柝居(分家,分居)

(2) 通“拓”。开拓 [open up]

廓四方,柝八极。——《淮南子·原道》

武皇帝攘四夷广土柝境,面数千里。——《潜夫论·救边》

(3) 又如:柝境(开拓境域)

康熙字典

柝【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音託。《說文》作??,判也。夜行所擊者。《易·下繫》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左傳·哀七年》魯擊柝,聞于邾。《徐鉉曰》謂判兩木夾于門爲機,相擊以警夜也。今荒城多叩鼓以持更,蓋其遺制。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柝【卷六】【木部】

判也。从木㡿聲。《易》曰:“重門擊?。”他各切

说文解字注

(柝)判也。土裂曰?。木判曰?。二字今可用。今人從手作?。甚無謂也。自專以?爲擊?字。而?之本義廢矣。從木。㡿聲。他各切。五部。按此古音也。以今語言讀之。則丑格切。易曰。重門擊?。繫辭傳文。按?下引易重門擊?、?之本義也。引經言轉注也。此引易擊?者、?之借字也。引經言假借也。易有異文。兼引之而六書明矣。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