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铢字的解释
铢

拼音 zhū 注音ㄓㄨ 繁体
部首钅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94E2
笔顺ノ一一一フ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铢(銖)zhū(ㄓㄨ)

⒈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铢两(极轻微的分量)。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铢积寸累(lěi )(喻一点一滴地积累)。

⒉  不锋利:铢钝。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ht

造字法

形声:从钅、朱声

English

unit of weight, one twenty-fourth of a Chinese ounce (liang)

最读网铢字讲解

《说“铢”》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王国里,“铢”这个字虽不似“之”“乎”“者”“也”那般广为人知,却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一、字形演变与字源 “铢”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从金,朱声。“金”字旁表明这个字与金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金属常常被用于衡量和交换,这也为“铢”字赋予了重要的经济意义。它的古字形如同一把精致的小秤,秤杆与秤砣的形象隐约可见,生动地体现了其最初的计量功能。 二、字义解读 1. 作为名词 - “铢”最基本的意思是一种古代重量单位。按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二十四铢为一两。例如在《汉书·律历志上》中有记载:“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这里通过与其他度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清晰地界定了“铢”在衡量物体重量方面的角色。由于它是一个较小的重量单位,所以在形容轻的事物或者精确计量少量物品时常常被用到。 2. 作为形容词 - “铢”还可以用来形容极其细微的东西或者数量极少。如“铢两悉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铢”在这里强调了精确性和细微性,哪怕是像“铢”这样微小的重量差异都能被考量到,可见其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精准概念。又如“不差累黍”,其中“黍”也是一种微小的计量单位,和“铢”类似,都用于表示极小的量,在这个成语里共同传达出对精确性的高度要求。 三、文化内涵 1. 在经济领域 - 在古代商业活动中,“铢”的概念无处不在。商人需要精确地称量金银财宝、货物等,一铢一毫的差错都可能涉及到巨大的利益。所以,“铢”反映了古代商业活动中严谨的计量文化。而且,不同朝代度量衡制度中的“铢”的实际重量可能会有所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各个朝代经济发展水平和标准制定的特点。 2. 在文学艺术领域 - 诗人和文学家们也常常运用“铢”字来营造精妙的意境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比如在描写女子的体态轻盈时,可能会说“身轻如燕,仅若铢重”,通过将女子轻盈的身体与微小的“铢”联系起来,以一种夸张而又形象的手法来突出其娇弱美态。在书法艺术中,“铢”字的笔画纤细而精巧,书写者需要精准地把握每一笔的轻重,恰似在称量“铢”一样,这也体现了书法艺术中对细微之处的极致追求。 总之,“铢”这个字虽然渺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度量衡、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铢


※ 铢的意思、基本解释,铢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ū

〈量〉

(1) (形声。从金,朱声。从“金”与货币有关。本义: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虽分国如锱铢。——《礼记·儒行》

(3) 现代泰国基本货币单位[baht;bat]

铢,权十分黍之重也。——《说文》

(4) [名]∶姓

词性变化

zhū

〈形〉

(1) 钝,不锋利 [blunt]

其兵戈铢而无刃。——《淮南子·齐俗》

(2) 细微 [slight]

陛下铢分邪正,升黜分明,天下幸甚。——《辽史》

康熙字典

銖【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音殊。《說文》權十分黍之重也。一曰十黍爲絫,十絫爲銖。

八銖爲鍿,二十四銖爲兩。

孟康曰:黃鍾一龠容千二百黍,爲十二銖。《禮·儒行》雖分國如鍿銖。

《博雅》鈍也。《淮南子·本經訓》其兵戈銖而無刃。《註》楚人謂刀頓爲銖。

姓。《正字通》明弘治舉人銖炫,德興人。

人名。《前漢·宣帝紀》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註》銖音殊。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銖【卷十四】【金部】

權十分黍之重也。从金朱聲。市朱切

说文解字注

(銖)權十絫黍之重也。各本作權十分黍之重也。今正。權、五權也。五權、銖兩斤鈞䄷也。厽部曰。絫、十黍之重也。此云銖、權十絫黍之重也。㒳部曰。兩、二十四銖爲一兩。斤本無其字。以斫木之斤爲之。十六兩也。鈞、三十斤也。禾部曰。䄷、百二十斤也。按許說與漢律曆志合。志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㒳之、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此許所本。言十絫黍者、謂百黍也。必言黍者、蒙十黍之重爲絫而言。又使兩、斤、鈞、䄷、黍數可計也。若禾部稱下云。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則用淮南天文訓。與律曆志别爲一說、粟者、禾實也。以今禾黍驗之。粟輕於黍遠甚。程氏瑶田說。从金。朱聲。市朱切。四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