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塗字的解释
塗

拼音 注音ㄊㄨˊ
部首土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上下
统一码5857
笔顺丶丶一ノ丶一一丨ノ丶一丨一
名称点、点、提、撇、捺、横、横、竖钩、撇、点、横、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ú(ㄊㄨˊ)

⒈  见“涂”。

异体字

  • ?

English

smear, daub, apply, spread; paint

最读网塗字讲解

“埂”字的语文讲解 “埂”是一个汉字,读音为gěng。它有多种含义,通常与土地、堤坝等相关。在语文学习中,理解这个字的多种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构造和运用。 一、“埂”的基本含义 “埂”最基本的意思是指农田间的土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比如,在水稻田里,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由泥土筑成的小埂子,它们既起到了分隔作用,又有助于水的储存和灌溉。 二、“埂”在句子中的运用 1. 描述农田景象 在描述农田的景象时,“埂”字非常有用。例如:“稻田里有一道道的埂子,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这里的“埂子”即指农田间的土埂。 2. 形容堤坝 “埂”也可以用来形容堤坝。比如:“这座水库的大坝修得非常坚固,就像一座巍峨的长城。”这里的“坝”实际上就是指堤坝,而“埂”则强调了其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 引申义 除了上述的基本含义外,“埂”还可以引申为某些事物的界限或标志。例如:“这堵墙将院子分为两部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隔断作用,就像一道埂子一样。” 三、“埂”字的构造 “埂”字由“土”和“更”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土”表示与土地、泥土有关;“更”在这里则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表明这个字的含义与“改变”或“移动”有关(因为“更”有变更、替换之意)。通过这种构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埂”字的含义和用法。 四、如何正确书写和认读“埂”字 在书写“埂”字时,要注意其笔画的流畅和舒展。上面的“土”字部分要写得宽一些,下面的“更”字部分则要写得稍微窄一些,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美观。同时,在认读时,要注意其发音和声调,避免将其与其他相似的汉字混淆。 总之,“埂”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汉字,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描述农田的景象和堤坝的结构,还可以引申为其他相关的含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字的用法和含义,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塗


※ 塗的意思、基本解释,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塗【丑集中】【土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泥也。《書·禹貢》塗泥。見土字註。

《爾雅·釋詁》路旅,塗也。《張衡·西京賦》參塗夷庭。《註》參塗,郭門之三道。《潘岳·藉田賦》啓四塗之廣阡。

杜也,杜塞孔穴也。《書·梓材》惟其塗墍茨。《詩·小雅》如塗塗附。

污也。《莊子·讓王篇》夷齊曰:周以塗吾身。不如避之以潔吾行。

厚貌。《楚辭·九歎》白露紛以塗塗。《謝朓·酬王晉詩》塗塗晚露稀。

《禮·檀弓》菆塗龍輴以椁。

塗車,明器也。《禮·檀弓》塗車芻靈。自古有之。

糊塗,不分曉也。《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言端爲人糊塗。帝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塗乙,攺竄也。《隋百官志》給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詔敕有不便者,塗竄奏還,謂之塗歸。《李義山韓?詩》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攺淸廟生民詩。

塗山,國名。在壽春界巢縣東北。《書·益稷》娶于塗山。《連山易》禹娶塗山氏女,名攸。《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塗山,今山前有禹會村。《蘇軾·有禹會村詩》。俗謂塗山在會稽,渝州,濠州,當塗,九江,及三巴之江州,?非。

山名。《山海經》天帝山之西南曰臯塗之山。

三塗,太行轘轅崤澠也。《馬融·廣成頌》右矕三塗。左槩嵩嶽。矕視也。

姓。見《統譜》。

《集韻》徒故切,音渡。《張衡·思玄賦》雲師?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塗。?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路。

《廣韻》宅加切《集韻》直加切,?音茶。沮洳也。一曰飾也。《前漢·東方朔傳》諧語曰:老柏塗。《柳宗元詩》善幻迷冰火,齊諧笑柏塗。東門牛屢飯,中散蝨空爬。

叶他魯切,音土。《史記·龜筴傳》周流天下,還復其所。上至蒼天,下薄泥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塗【卷十三】【土部】

泥也。从土涂聲。同都切

说文解字注

(涂)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繩各本譌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李奇曰。靡音麻。收靡卽?麻。常璩曰。?麻縣山出好?麻。收?牧三字皆同紐。?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竝卽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而水經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爲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尙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涂水今何水。未審。从水。余聲。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交流分享

  • 塗的词语
  • 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