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殄字的解释
殄

拼音 tiǎn 注音ㄊ一ㄢˇ
部首歹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左右
五笔GQWE 五行 统一码6B84
笔顺一ノフ丶ノ丶ノノノ
名称横、撇、横撇/横钩、点、撇、捺、撇、撇、撇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iǎn(ㄊ一ㄢˇ)

⒈  尽,绝:殄灭。殄歼。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异体字

  • ?
  • ?
  • ?
  • ?

造字法

形声:从歹、声

English

to end; to exterminate

最读网殄字讲解

“殄”字的语文解释 “殄”是一个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它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和诗歌中却经常出现,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感慨。 一、字义解析 “殄”的本义是“灭绝、残害”。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一事物或种族被彻底消灭或毁灭。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殄灭”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民族或物种的消亡。 二、词性变化 “殄”可以作为动词,如“殄灭”,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如“殄瘁”。作为动词时,“殄灭”表示彻底消灭或毁灭;作为形容词时,“殄瘁”则形容人因过度劳累而憔悴。 三、出处与用法 在古代文献中,“殄”字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历史记载中。它常用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美好事物或历史的怀念与惋惜。例如,在《尚书·武成》中有“今商王受命而厥惟妇言,遂过厥乱,乃惟兄迭于堂,不克终济,罹于天殛”之句,其中的“天殛”即指商纣王被灭绝,体现了“殄”的毁灭意义。 此外,“殄”字也常用于比喻和象征。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一事物的消亡或毁灭,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生命或事业的终结。这种比喻和象征的意义使得“殄”字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 “殄”字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感慨。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万物皆有定数,一旦失去便难以恢复。因此,“殄”字所蕴含的毁灭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命运和自然的无奈接受。 同时,“殄”字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生命和历史的独特感悟。他们通过“殄”字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惋惜,以及对美好事物和历史的珍视与传承。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思路。 总之,“殄”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汉字。它以其独特的字形和词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世界。

殄


※ 殄的意思、基本解释,殄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tiǎn

〈动〉

(1) (形声。歺( 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2) 同本义 [use up;exhaust]

殄,尽也。——《说文》

余风未殄。——《书·毕命》

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卬》

败国尽民。——《左传·宣公二年》

丁殄地财。——《淮南子·本经》

(3) 又如:殄瘁(困穷;贫病);殄绝(灭绝);殄世(绝嗣)

(4) 消灭 [exterminate]

自王泽殄,风人辍采。——《文心雕龙·明诗》

武殄暴逆。——《史记·秦始皇本纪》

(5) 又如:殄平(消灭);殄熄(消灭;息灭);殄灭(消灭;灭绝);殄夷(杀尽);殄歼(歼灭)

(6) 昏迷 [be in a coma]。

(7) 如:殄靡(靡费)

词性变化

tiǎn

〈形〉

(1) 通“腆”。美好;善 [good]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邶风·新台》

(2) 又如:殄沌(杂乱不分貌)

康熙字典

殄【辰集下】【歹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典切,塡上聲。《說文》盡也。一曰絕也。《書·舜典》朕墍讒說殄行。《孔傳》言疾讒說,絕君子之行也。

《畢命》商俗靡靡,餘風未殄。

《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註》殄,病也,絕也。

與腆同。《儀禮·燕禮》寡君有不腆之酒。《鄭註》古文腆皆作殄。《詩·邶風》籧篨不殄。《箋》殄,當作腆。善也。正義曰:腆與殄,古今字之異,故《儀禮》註云腆古文字作殄,是也。

《集韻》或作塡。《詩·小雅》哀我塡寡。塡,徒典切。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殄【卷四】【歺部】

盡也。从歺㐱聲。?,古文殄如此。徒典切

说文解字注

(殄)盡也。釋詁、大雅瞻卬傳同。邶風。籧篨不殄。傳曰。殄絕也。此盡義之引伸也。箋云。殄當作腆。腆、善也。按古文假殄爲腆。儀禮注云腆古文作殄。是也。从?。㐱聲。徒典切。十二部。

?)古文殄如此。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