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缇字的解释
缇

拼音 注音ㄊ一ˊ 繁体
部首纟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XJGH 五行 统一码7F07
笔顺フフ一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
名称撇折、撇折、提、竖、横折、横、横、横、竖、横、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缇(緹)tí(ㄊ一ˊ)

⒈  橘红色:缇衣(古代骑士的服装)。缇帷。缇骑(帝王出巡时护卫的骑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骑兵)。

异体字

汉英互译

twip

造字法

形声:从纟、是声

English

reddish color, red, brown

最读网缇字讲解

“缇”字的语文讲解 “缇”是一个汉字,其含义丰富,读音为tí。在古文中,“缇”常用来表示一种颜色,即浅黑色。这个字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缇”字可以用来形容颜色。在古代汉语中,颜色常常用专门的汉字来表示,而“缇”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诗经·邶风·静女》中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彤管’一作‘缇管’。”这里的“缇管”指的就是浅黑色的管子,用来形容女子鲜艳的衣裳。 其次,“缇”字还可以用来指代一种动物,即缇豚。缇豚是一种小型的鲸类,其体色通常为浅黑色,因此得名。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用“缇”来泛指这种动物。 此外,“缇”字在一些成语和典故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楚辞·九章·悲回风》中有“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何毒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完。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其中的“蹇产”可以解释为“缇车上岸”,形容车辆行驶的缓慢。 另外,在古代的一些著作中,“缇”也被用来泛指黑色的丝织品或其他黑色物品。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夫蜀,西通巴、蜀,北近汉中,南邻滇池,东接牂柯,西通邛、莋,南通巴、蜀,东邻楚、粤,其地可方千里,带甲百万,尝有神龟出於江中,乃封是地为大秦,是古所谓蜀之先王也。盛德之衰,谷不成梁,夹川弥望,郁乎青苍,此百世之后,千载而无极也。然今蜀虽小,绵邈穷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有江海者,要其归途;有山川者,要其险阻;有轻駓者,要其足处;有徒御者,要其绳墨;有商贾者,要其器物;有仲尼者,要其礼乐;有圣德者,要其道德;有智谋者,要其断事;有辩说者,要其流言;有廉颇者,要其勇毅;有武勇者,要其节义;有忠信者,要其行止;有仁义者,要其守死;有是非者,要其明洁。是以圣王君子,借其财以御小人,而富者得以富其家,贫者足以养生丧死无憾矣。故善者因祸以立功,不善者因福以偿失。”其中的“要其礼乐”、“要其道德”等句中的“要”字,可以理解为“用‘缇’来规定或界定”。 总的来说,“缇”这个字在古文中主要用来形容颜色和指代一种动物,同时在一些成语和典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了解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相关内容和文化背景。

缇


※ 缇的意思、基本解释,缇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形〉

(1) (形声。从糸( ),是声。本义:红黄色,丹黄色)

(2) 同本义 [oranged red]

缇,帛丹黄色。——《说文》

缇,赤也。——《广雅》

缇十重。——《后汉书·应劭传》。注:“赤色缯也。”

赤缇用羊。——《周礼·草人》。注:“縓色也。”

四曰缇齐。——《周礼·酒正》。注:“成而红赤。如今下酒也。”

为治斋宫河上,张缇降帷。——《史记·滑稽列传》

(3) 又如:缇衣(指武士的服装。因衣色丹黄而称之);缇帷(橘红色的绢制帐幕);缇齐(酒名。因其色呈橘红而得名);缇骑(秦设中尉,汉武帝更名执金吾。以其为著橘红色衣装的骑兵,故称之);缇幔(橘红色的帷幕)。特指古代军服的颜色,常用以代指武装人员

凡兵事,韦弁服。——《周礼》。汉· 郑玄注:“今时伍伯缇衣,古兵服之遣色。”

词性变化

〈名〉

(1) 橘红色的丝织物 [orange silk fabrics]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缇(赤色厚缯);缇绣(赤缯与文绣);缇袭(什袭。用赤色缯把物品重重包裹起来)

(3) 莎草的籽实 [seed]

细茎有三棱,实在茎端,其色赤缇,故曰缇矣。——《尔雅》

康熙字典

緹【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題。《說文》帛丹黃色。《博雅》赤也。《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四曰緹齊。《疏》其色紅赤,故以緹爲名。

《地官·草人》凡糞種赤緹用羊。《註》緹,縓色也。

《春官·司服註》今時五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疏》纁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遺象。

《廣韻》他禮切《集韻》土禮切,?音體。義同。

《集韻》都黎切,音低。天黎切,音梯。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緹【卷十三】【糸部】

帛丹黃色。从糸是聲。衹,緹或从氏。他禮切

说文解字注

(緹)帛丹黃色也。謂丹而黃也下文云。縓、帛赤黃色。丹與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與赤異。其分甚微。故鄭注草人曰。赤緹、縓色也。酒正五齊。四曰緹齊。注曰。緹者、成而紅赤。若今下酒矣。按紅赤者、赤而白。緹齊不純赤。故謂之紅赤。緹齊俗作醍。見禮運。从糸。是聲。他禮切。十六部。

(衹)緹或作衹。从衣、氏聲也。古氏與是同用。故是聲亦从氏聲。此篆與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義則彼訓短衣。其音則氐聲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也。按唐石經周易衹旣平。詩衹攪我心。亦衹以異。左傳衹見疏也。論語亦衹以異。以及凡訓適之字皆从衣氏。葢有所受之矣。張參五經文字、經典字畫之砥柱也。衣部曰。衹止移切。適也。廣韵本孫愐唐韵曰。衹章移切。適也。玉篇衣部亦曰。衹之移切。適也。舊字相承可據如是。至集韵云。祇章移切。適也。始从示。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至類篇則衹祇二文皆訓適。至韵會而从示之祇訓適矣。此其遞譌之原委也。衹之訓適、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義。凡古語䛐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叚借之法也。攷毛公我行其野傳曰。衹、適也。鄭何人斯箋、論語注曰。衹、適也。服虔左傳襄卄九年解云。衹、適也。王弼注坎卦曰。衹、辭也。顔師古竇嬰傳注曰。衹、適也。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章也。自宋以來刊版之書多不省照。衣改從示者不少。學者所宜訂正。錢氏大昕飬新錄乃云。說文無衹字。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衹譌祇。俗又作秖。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今則改用只、讀如質。此古今推移之變也。若史記韓安國傳云。禔取辱耳。此用衹之同音字。如周易衹旣平。他家作禔而異其義。要是同音。○顔元孫干祿字書石本祇秖注云。上神祇、巨移反。下適秖、章移反。是則秖字起於唐初。葢六朝俗字。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