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擿字的解释
擿

拼音 tī zhì zhāi 注音ㄊ一 ㄓˋ ㄓㄞ
部首扌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左右
五行- 统一码64FF
笔顺一丨一丶一丶ノ丨フ一丨丨フ一丶フ丶
名称横、竖钩、提、点、横、点、撇、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折、横、点、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ī(ㄊ一)

⒈  挑出:“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⒉  挑剔;指摘:“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

⒊  指使:“卫将军(王)商密擿永令发去。”

⒋  揭发:发奸擿伏(揭露隐秘罪恶)。

⒌  搜索。

⒍  探。

⒎  剖开;分。

⒏  捶。

其他字义

zhì(ㄓˋ)

⒈  搔,挠。

⒉  搔头,即簪子:“簪以玳瑁为擿。”

⒊  古同“掷”,投掷:“擿玉毁珠。”

其他字义

zhāi(ㄓㄞ)

⒈  古同“摘”:“绿桑擿椹。”

异体字

  • ?

English

to select, to pick out from, to discard

最读网擿字讲解

“撚”字的语文讲解 “撚”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相关的例句。 一、字义解析 “撚”字的基本含义是“用手握住东西,然后用力拉,使它变弯”。这个动作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用手将物体“扭转”过来。此外,“撚”还可以引申为“玩弄”、“摆弄”的意思。 二、读音与笔画 “撚”字的普通话读音为nuán或nüán,具体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该字的笔画数为15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汉字。 三、例句解析 1. 例句一(《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这个句子中,“撚”字虽然并未直接出现,但整句话传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其中“无丝竹之乱耳”暗示了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被繁琐的乐器所干扰,体现了“撚”(即摆弄、玩弄)后的超脱与自在。 2. 例句二(《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清澈,山皆秀丽,使人应接不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这个句子中,“撚”字被巧妙地运用在描述自然景色的句子里。“任意东西”可以理解为任凭船只随意漂荡,这里的“撚”(即玩弄、摆弄)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仿佛船只在水中自由地舞蹈。 3. 例句三(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撚”字常用于形容一些细致入微的动作,如“撚纸团”、“撚绳子”等。这些动作都带有一种轻柔、细腻的意味,体现了“撚”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四、文化内涵 “撚”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的体现。通过“撚”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同时,“撚”字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细腻的心去感受世界的多彩与丰富。 总之,“撚”是一个充满韵味和文化内涵的汉字。通过对其字义、读音、笔画以及例句的详细讲解,相信您对这个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擿


※ 擿的意思、基本解释,擿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挑出;剔除 [pick]

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汉书》

(2) 揭露 [expose]

慕张生之擿伏。—— 梁元帝《玄览赋》

(3) 又如:擿伏(揭露隐秘的坏事);擿奸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擿发(揭发)

(4) 挑剔 [nitpick]。

(5) 如:擿抉(挑剔);擿辨(剔抉辨别)

(6) 另见 zhì

其它字义


zhì

〈动〉

(1) 搔;挠 [scratch]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列子·黄帝》

(2) 投掷。后作“掷” [throw]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月去箧》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记·刺客列传》

(3) 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掷);擿弃(丢弃)

(4) 另见

基本词义

zhì

〈动〉

(1) 搔;挠 [scratch]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列子·黄帝》

(2) 投掷。后作“掷” [throw]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月去箧》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记·刺客列传》

(3) 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掷);擿弃(丢弃)

(4) 另见

康熙字典

擿【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集韻》《正韻》?直隻切,音躑。《說文》搔也。《後漢·輿服志》簪以瑇瑁爲擿。《列子·黃帝篇》指擿無痟癢。一曰投也。《史記·刺客傳》荆軻廢,乃引?首,以擿秦王。《註》與擲同。古字耳。《莊子·胠篋篇》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集韻》《正韻》?他歷切,音剔。挑也。《前漢·宣帝紀》詔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

《趙廣漢傳》發姦擿伏如神。《註》擿謂動發之也。或作硩。

?

《集韻》丁歷切,音的。義同。

磓也。

陟革切,音謫。取也。與摘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擿【卷十二】【手部】

搔也。从手適聲。一曰投也。直隻切

说文解字注

(擿)搔也。此義音剔。詩。象之揥也。傳曰。揥所以摘髮也。釋文云。揥勑帝反。摘他狄反。本又作擿。非也。擿音直戟反。按以許說繩之、則作擿爲是。擿正音他狄反也。以象骨搔首。因以爲飾。名之曰揥。故云所以擿髮。卽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廣韵十二霽曰。揥者、揥枝整髮釵。許書無揥。从手。適聲。讀如剔。十六部。一曰投也。與上文投者擿也爲轉注。此義音直隻切。今字作擲。凡古書用投擲字皆作擿。許書無擲。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