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痓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痓
⒈ 痉挛:“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⒉ 中医病症名:“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统一码
痓字UNICODE编码U+75D3,10进制: 30163,UTF-32: 000075D3,UTF-8: E7 97 93。
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最读网痓字讲解
《说“痓”》
在古汉语的字典里,“痓”这个字是一个比较特殊且容易被误解的字。
一、字形与读音
“痓”,读音为chì。从字形上看,它是病字旁(疒),表示与疾病相关。右边的“至”字,一方面是其声旁,表示读音的来源;另一方面,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关联,“至”有到达的含义,这里或许暗示病症到达身体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二、语义内涵
1. 中医概念中的“痓”
在中医理论中,“痓”是一种病症名。它主要指的是筋脉拘急、抽搐等症状。例如《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中就有相关论述。这种病症往往和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者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者某些电解质失衡等情况类似。比如小儿高热惊厥时出现的抽搐现象,就有点类似于古籍中所描述的“痓”的表现。
2. 文学作品中的“痓”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痓”字也会被用来描绘人物的病态或者身体的不适。在一些描写人物患病场景的段落里,如果出现“痓”字,就增添了一种古典而凝重的氛围。例如在一些传奇小说中描写被邪术侵害的人物时,“痓”这个字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人物身体不受控制、遭受病痛折磨的状态。
三、与相似字的辨析
容易与“痓”混淆的字有“痉”。“痉”同样表示痉挛、抽搐的意思,但二者也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痉”更强调痉挛的剧烈程度和持续性,在现代医学术语“痉挛”一词中就体现了这种含义。而“痓”更多地出现在古典语境中,且带有一种古朴、文雅的感觉。同时,“痓”字由于其独特的字形和相对较窄的使用范围,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已经非常低了,但在研究古代文化、医学、文学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痓”这个字虽然古老且生僻,但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病症,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古人对疾病的描述方式,它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汉字。

※ 痓的意思、基本解释,痓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痓【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充自切《集韻》充至切,音厠。《博雅》痓,惡也。《集韻》一曰風病。《正字通》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脈為病,脊强而厥。張仲景金匱:脊强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
又山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
交流分享
- 痓的词语
- 痓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