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栉字的解释
栉

拼音 zhì 注音ㄓˋ 繁体
部首木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左右
五笔SABH 五行 统一码6809
笔顺一丨ノ丶一丨丨フ丨
名称横、竖、撇、点、横、竖、竖、横折钩、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栉(櫛)zhì(ㄓˋ)

⒈  梳子和篦子的总称,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栉比。

⒉  梳头:栉发。栉沐(“沐”,洗脸)。

⒊  剔除:“栉垢爬痒”。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mb

造字法

形声:从木、节声

English

comb; comb out; weed out, elimininate

最读网栉字讲解

《说“栉”》 在汉字的浩瀚星空中,“栉”这个字宛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小星星。 一、字形结构与读音 “栉”字从木,节声。它的左边为“木”字旁,这一偏旁往往提示这个字与树木或者木制品有着某种联系。“栉”的读音为zhì,与“至”字同音。 二、字义内涵 1. 本义——梳子 “栉”的本义是指梳子。在古代,人们用栉来梳理头发。例如《礼记·内则》中有“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冠带以俟见君,及朝食堂,退而栉沐”的记载。这里描绘了古人在清晨起床后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栉沐”就是梳头洗发的习惯。那时候的栉,制作工艺或许没有现代这么精细多样,但却承载着人们整理仪容的重要功能。 2. 引申义——密集排列 由梳子的齿状结构整齐排列的特点,“栉”字引申出了密集排列的意思。如“栉比鳞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房屋或者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就像一排排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没有间隙。又如“栉比相连”,强调事物之间紧密相连的状态。 三、在文化中的体现 1. 古代生活场景中的“栉” 在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栉”常常出现在描写女子梳妆的场景里。女子对着镜子,手持栉子,轻轻梳理自己的秀发,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美感。它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象,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优雅以及对自身形象的注重。 2. 文学修辞中的“栉” 由于其独特的意义,“栉”字也常被文人墨客运用到修辞之中。以“栉比鳞次”为例,这个成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繁荣或者密集的景象。在描写城市的繁华时,用这个词可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大街小巷中房屋建筑紧密相连的那种震撼感;在描述船只停靠的画面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众多船只挨挨挤挤的状态。 总之,“栉”这个字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义性。从最初的梳子这一实用物品的概念出发,延伸到对事物排列状态的形容,并且在古代的生活、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栉


※ 栉的意思、基本解释,栉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ì

〈名〉

(1) (形声。从木,节声。本义:梳子、篦子的总称)同本义 [comb]

栉,梳比之总名也。——《说文》。疏:“比密曰栉,尤密者曰茝。”

奠纚笄栉于筵南端。——《仪礼·士冠礼》

恶笄者,栉笄也。——《仪礼·丧服礼》。注:“以栉之木为笄或曰棒笄。”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妻执巾栉。——《庄子·寓言》

(2) 又如:栉佩(梳理用品和佩饰);栉珥(梳篦和耳饰);栉栉(形容排比繁密);栉密(形密集排列如梳齿)

词性变化

zhì

〈动〉

(1) 用梳子梳头发 [comb]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 白居易《与元九书》

(2) 又如:栉工(旧时称专替人梳头理发的人);栉束(梳理挽结头发);栉冠(梳头戴帽);栉掠(梳妆);栉梳(梳理);栉发(梳理头发)

(3) 清除 [clear]

栉垢爬痒,民获苏醒。——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4) 又如:栉剔(清除,清剿);栉垢爬痒(去脏抓痒。喻清除邪恶)

康熙字典

櫛【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阻瑟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瑟切,?音節。《說文》梳枇之總名也。《左傳·僖二十二年》懷嬴曰: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

《說文·繫傳曰》櫛之言積也。《詩·周頌》其比如櫛。《疏》言積之比密也。

理髮也。《禮·內則》櫛縰筓總。

剔除也。《韓愈·王適墓志》櫛垢爬痒,民獲蘇醒。

《唐韻》阻四切。義同。《集韻》與楖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櫛【卷六】【木部】

梳比之總名也。从木節聲。阻瑟切

说文解字注

(櫛)梳比之總名也。比讀若毗。疏者爲梳。密者爲比。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數言比。比於梳其齒差數也。比言細相比也。按比之尢細者曰䇫。見竹部。從木。節聲。阻瑟切。十二部。按考工記楖字、櫛之古文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