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慑
拼音
shè
注音ㄕㄜˋ
繁体懾
部首忄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NBCC 五行金 统一码6151
笔顺丶丶丨一丨丨一一一フ丶フ丶
名称点、点、竖、横、竖、竖、横、横、横、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捺
部首忄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NBCC 五行金 统一码6151
笔顺丶丶丨一丨丨一一一フ丶フ丶
名称点、点、竖、横、竖、竖、横、横、横、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慑(懾)
⒈ 恐惧,害怕:慑服。慑惮。慑息。
⒉ 威胁,使恐惧:威慑。震慑。
异体字
- 懾
- 慴
汉英互译
be awed、fear
造字法
形声:从忄、聂声
English
afraid, scared, fearful
最读网慑字讲解
“慑于形势”这个成语的语文讲解
“慑于形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因某种情况或因素而害怕、胆怯。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背景,其中“慑”表示害怕、胆怯,“于”表示因为,“形势”则是指当时的局势或环境。
一、成语的构成
“慑于形势”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慑”、“于”、“形”、“势”。其中,“慑”是动词,表示害怕、胆怯;“于”作介词,表示原因或对象;“形”和“势”分别指形势和状况,合起来表示某种外在的环境或情境。
二、成语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描述了赵国将领廉颇因为受到蔺相如的谦让而感到惭愧,但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从而与蔺相如成为挚友。其中有一句话:“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里的“肉袒负荆”即表示廉颇因感到惭愧而裸露上身,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体现了他在面对蔺相如的强势时有所“慑”。
三、成语的用法
“慑于形势”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用于描述某人在面对某种强大的压力或情境时产生的害怕、胆怯的心理状态。
四、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畏缩、胆怯、惧怕。
反义词:勇敢、无畏、镇定。
五、成语的示例
1.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显得有些慑于形势,不敢轻举妄动。
2. 在困境中,他深知自己必须保持镇定,不能慑于形势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总之,“慑于形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利局面时的心理状态,提醒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坚定。

※ 慑的意思、基本解释,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慑
慴、懾
〈动〉
(1)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fear;be awed]
慑,失气也。——《说文》
柔气不慑。——《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
则志不慑。——《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
不至于隘慑伤生。——《荀子·礼论》
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邵长蘅《阎典史传》
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慑怯(畏惧);慑气(因畏惧而屏住气息);慑息(因害怕而不敢出声);慑慑(有所畏惧而丧失勇气);慑惮(畏惧忌惮);慑怖(恐惧);慑畏(畏惧);慑愕(惊讶);慑栗(恐惧战栗)
(4) 威胁 [terrorize]
威动天地,声慑四海。——《淮南子·汜沦》
(5) 又如:慑服
康熙字典
懾【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8画
《廣韻》之涉切《集韻》《韻會》質涉切,音讋。《說文》失氣也。从心聶聲。一曰服也,怖也。或作㒤。《禮·曲禮》則志不懾。《荀子·不苟篇》憂則挫而懾。
又《集韻》失涉切,音攝。懾慴,恐懼也。《集韻》或作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懾【卷十】【心部】
失气也。从心聶聲。一曰服也。之涉切
说文解字注
(懾)失气也。失气言則曰讋。从心。聶聲。之涉切。八部。一曰心服也。心字依玄應書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