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縿縿字的解释
縿

縿

拼音 shān 注音ㄕㄢ
部首糹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左右
五笔XCCE 统一码7E3F
笔顺フフ丶丶丶丶フ丶フ丶フ丶ノ丶ノノノ
名称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撇折、点、撇折、点、撇折、点、撇、捺、撇、撇、撇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縿shān(ㄕㄢ)

⒈  古时旌旗的正幅:“素升龙于縿”。

异体字

  • ?
  • ?

English

streamer

最读网縿字讲解

“瓤”字的语文讲解 “瓤”是一个汉字,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些果实或物体内部的部分。这个字的结构是由“米”和“囊”两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米”这个部首。在古代,“米”常常与粮食、稻米等意义相关联。它代表了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元素。 接下来是“囊”这个部分。在这里,“囊”并不是指真正的袋子或包裹物,而是一个形声字的一部分。它的本义是指袋子,但在这个字中,它起到了提示字义的作用。结合“米”,“囊”在这里引申为包裹、容纳之意。 将“米”与“囊”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瓤”这个字。它通常用来形容果实的内部质地,如“果肉”、“果瓤”等。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苹果有很多瓤,非常甜。”这里的“瓤”就是指苹果内部的果肉部分。 此外,“瓤”字还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内部质地或内容。比如,“内心”、“脑筋”等词中的“瓤”就可以理解为内在的实质或思想。 总的来说,“瓤”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汉字,它通过其结构上的“米”与“囊”的组合,巧妙地传达了果实内部柔软可食的特质,以及引申为事物内部实质的意义。在学习这个字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縿


※ 縿的意思、基本解释,縿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縿【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所銜切《集韻》《韻會》《正韻》師銜切,?音衫。《說文》旌旗之斿也。《爾雅·釋天》纁帛縿。《註》縿,衆旒所著。《詩·鄘風箋》以縫紕旌之旒縿。《疏》縿謂繫於旌旗之體,旒謂縿末之垂者。《周禮·春官·巾車註》大常九旗之畫日月者,正幅爲縿,旒則屬焉。

《集韻》思廉切,音暹。䪌或作縿。旌旗末也。

《集韻》師炎切,音攕。義同。

《集韻》思邀切,音宵。綃或作縿。《禮·檀弓》縿幕魯也。《註》縿,縑也。縿讀如綃。

《集韻》蘇遭切,音騷。繅或作縿。

《集韻》七感切,音慘。淺紺繒也。繅字原从臼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縿【卷十三】【糸部】

旌旗之斿也。从糸參聲。所銜切

说文解字注

(縿)旌旗之游所屬也。各本失所屬二字。今補。㫃部曰。游、旌旗之流也。周禮巾車注云。正幅爲縿。游則屬焉。正義曰。正幅爲縿、爾雅文。又覲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爲縿。唐後爾雅奪正幅爲縿四字。郉疏不能攷補。縿是旌旗之體。游則屬焉。故孫炎注曰。爲旒於縿。郭璞曰。縿、衆旒所箸。戴先生曰。游箸縿垂者也。交龍鳥隼之屬皆畫於縿。爾雅曰。纁帛縿。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絳。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覲禮、明堂位、考工記。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游長曳地。毛詩。素絲紕之。大夫旌旗之游亦維持之也。游屬於縿而統於縿。然㫃部游下不云旌旗之縿也。則知縿下?不云旌旗之游。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从糸。參聲。所銜切。古音在七部。

交流分享

  • 縿的词语 组词
  • 縿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