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楸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楸
⒈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亦可做器具:楸局。楸枰(棋盘。古代多用楸木做成)。
异体字
- 橚
- 櫹
造字法
形声:从木、秋声
English
mallotus japonicus, deciduous tre
最读网楸字讲解
“杮”字的语文讲解
“杪”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读音是wěi,部首是木,笔画数为16画,部外笔画为12画,总笔画为28画。
一、基本含义
“杪”字的基本含义是树枝的末端,常用来指代树梢。《说文解字》中解释:“杪,木末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杪”字的本义,即树木的顶端部分。
二、在古文中的运用
在古代文献中,“杪”字常被用于描绘自然景象或表达某种情感。例如,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这里的“杪”字可以理解为树枝在水面上的摇曳,象征着一种飘渺、不确定的美感。
此外,“杪”字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的流逝或事物的终结。如《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中的“愿乘天津,升后堂,觊女史奏《雅》《颂》,左苍龙,右白虎,噏噏鼓钟,黄华铄,长歌《大章》,撂鸣凤凰。”
三、文化意义
“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常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坚韧和顽强。而“杪”字作为树木的末端,更是强调了这种生命的延续和更迭。
同时,“杪”字也暗示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情感。正如《楚辞·离骚》中所表达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正是“杪”字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
四、总结
总的来说,“杪”字虽然生僻,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树木的末端,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时间的流逝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个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汉语中,“杪”字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古文或了解传统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字。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关于“杪”字的语文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字。

※ 楸的意思、基本解释,楸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楸
〈名〉
(1)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夏天开黄绿色细花,木材质地致密,可做器具 [Chinese catalpa]
揪,梓也。——《说文》
望长楸而太息兮。——《楚辞·哀郢》
(2) 棋盘 [chessboard]。如:楸局(楸木制的围棋盘);楸玉局(苍青色玉石制的围棋盘);楸枰(棋盘)
康熙字典
楸【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正韻》雌由切,音秋。《說文》梓也。《韻會》楸與梓本同末異,若檜之柏葉松身。《爾雅·釋木》槐,大而皵,楸。小而皵,榎。則楸又槐屬也。《埤雅》楸梧早脫,故楸謂之秋。楸,美木也。一作萩。《史記·貨殖傳》淮北常山巴南河濟之閒,千樹萩,其人與千戸侯等。《述異記》越人多橘柚園,歲出橘稅,謂之橙橘戸。中山又有楸戸,著名楸籍者也。《曹植·名都篇》走馬長楸閒。
又苦楸。《詩·北山有楰疏》其樹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今人謂之苦楸是也。
又楸枰,棊局也。《段成式·觀棊詩》閒對奕楸傾一壷。《沈彬詩》井里交連側局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楸【卷六】【木部】
梓也。从木秋聲。七由切
说文解字注
(楸)梓也。左傳、史、漢以萩爲楸。如秦周伐雍門之萩、淮北常山巴南河濟之閒千樹萩、是也。左傳萩一作秋。從木。秋聲。七由切。三部。